甘肃中医学院成立于1978年,坐落在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建院29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甘肃中医学院人辛勤耕耘,不懈奋斗,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4,500余名合格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为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7年11月一次性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甘肃中医学院本部占地面积80,667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52,708平方米,学生宿舍33,708平方米。固定资产10,234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472万元。占地面积1200亩的新校区正在积极筹建中。
甘肃中医学院现设有中医医疗系、针灸推拿系等9个教学系部,藏医学院(与甘南州政府合作异地办学)、继续教育学院2个二级学院,图书馆等4个教学辅助部门。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教学医院43所,实习医院8所,实习药厂13个,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2个,药材加工及鉴定 实习基地1个,药材种植基地1个,其他专业实习基地3个。基础医学、理化、计算机等实验室,在基础类实验室评估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高校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
甘肃中医学院现有中医学、中药学等13 个本科专业或方向,199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等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已覆盖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下设的各个二级学科。2002年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
甘肃中医学院本部现有教职工540人,其中专任教师3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历学位者16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85%。有7人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6人享受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甘肃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13人被确定为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2人获得“甘肃省名中医”称号,拥有郑魁山、于己百、周信有、李少波、张士卿等全国知名专家,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设病床1000张。1人获得“白求恩奖章”,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得“甘肃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6人被确定为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第一、二 层次入选,8人获得甘肃省名中医称号;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消化科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科等4个省级重点专科。
甘肃中医学院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招收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现有各类学生4998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4073人,研究生306人,留学生7人,继续教育学生612人。
甘肃中医学院在科研方面坚持以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西部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研究为重点,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93项,出版学术专著228部,出版教材15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8项,鉴定课题128项。现有中药生药学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等4个院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中药学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省内领先,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中心,内设11个实验室和1个SPF级动物实验中心,其中中药生药等5个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科研实验室。图书馆总面积7800平方米,馆藏文献46万册(种),其中纸质文献36万余册。
甘肃中医学院主办《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和《中医儿科杂志》两种学术期刊。《中医儿科杂志》于2005年8月创刊,为全国首创的中医儿科领域专业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学院积极开展境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德、日、韩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具有留学生培养资格。
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敦煌医学馆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与人体标本馆共同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甘肃中医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积极踊跃。近年来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全省先进个人荣誉,16名教师获得“全省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3个团队获得全省优秀团队奖励。学院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优秀单位”。2006年获得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