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健康事业。对中医流派的保护,不仅仅是将流派的精华原汁原味地保留,还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它进行梳理和创新,使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人们对当下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上海市名中医严世芸教授
日前,为学习、弘扬丁氏内科海派中医学术精髓和流派文化,“2014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学术交流会”在沪举行。本次交流会议旨在梳理丁氏内科发展的轨迹、总结丁氏内科学术的特长、传承丁氏内科临床的经验、突出丁氏内科诊疗的能力、倡导丁氏内科健康的理念、培养丁氏内科未来的栋梁。
保护中医发展,成立流派传承基地
上海自十九世纪开埠以来,可谓“海纳百川,五方杂处”,曾一度成为内地中医名家的荟萃之所。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曾经有54个流派,涉及到内、外、妇、儿、针、推、伤各个领域。近年来,海派中医流派发展不容乐观,不少处于濒临断代的危机。
但是令人庆幸的是,随着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的启动,海派中医不仅得到保护,更将被发扬光大,造福现代民众,丁氏内科中医流派传承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丁氏内科严苍山临床传承研究基地负责人严世芸教授表示,自2011年海派中医传承项目启动以来,丁氏内科在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领导下,追根溯源,三年间已清晰梳理流派源流及发展脉络,通过文稿、网络、寻访已故先生的亲朋好友等多种方式集齐各流派代表传人生前的书稿、画作、医案等珍贵材料,总结出流派代表性传人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流派课堂、流派门诊,介绍相应的优势病种及科研团队,培养流派传人,弘扬丁氏内科流派的学术精髓。
分基地传承,培养组建人才梯队
丁氏内科流派基地拥有一大批知名的海派中医大家,他们各具特色,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对近代上海乃至世界的中医学术繁荣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推广作用。
据严世芸教授介绍,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丁氏内科流派基地分别成立了11家分基地,他们分别是6个临床研究基地(严苍山、张伯萸、韩哲仙、徐嵩年、黄文东、童少伯临床基地)以及5个学术思想研究基地(丁甘仁、程门雪、裘沛然、秦伯未、章次公学术思想基地)。各分基地的流派传承团队组建人才梯队培养,定期开展流派内业务学习。
各分基地均搜集了各位代表性传承人的书画、诗稿、照片、医案等不同形式的材料,探访已故老人的亲友、徒子徒孙及故里旧址,力求原汁原味再现老先生的成长历程、学术思想形成特点以及流派传承图谱。历经3年的努力挖掘和搜索,各分基地搜集老先生的医方、手稿、著作、医案、相关诗画、照片等共百余份,制作相关采访视频共十余份,已搜索到老先生的学术论文、著作数百份,完成代表性传承人生平、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教学贡献、文化传承的整理稿二十余篇。现在流派源流已经基本清楚,发展脉络连续有据,各代传人的学术资料基本完善,学术思想演化正在进一步明晰之中。
除流派内继承培养外,各分基地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国家市级继续教育班以及学术讲座向全国传授丁氏内科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促进全国间中医药流派间学术交流及中医药发展。严苍山基地还在南汇光明中医院、桐乡中医院、嘉定中医院等举办学术讲座,向区、县级医院进行流派传授和推广。
不仅如此,流派还将学术思想引入中医教学中,如黄文东基地建立了自己的脾胃病教学团队;裘沛然基地在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裘沛然学术经验系列讲座》课程,现已进行了四个学年。流派思想的继承和培养已经慢慢分层渗入,小至学生、大至专家,小至社区医院、大至全国,致力于将丁氏内科发扬光大,使其影响力源远流长。
开拓创新,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总结前人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丁氏内科流派各分基地提出结合现时代人群生理、病理特点的创新性学术观点,确立优势病种,通过临床、药理、病理等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建立相关数据库,并运用电视、媒体、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流派学术、文化进行发扬和宣传,让丁氏内科在当今社会更好地发展下去。
经过3年的建设,丁氏内科流派虽然收获了不少硕果,但并不因此而自傲,在后一个3年中,仍把继续努力视作前进的方向标。前3年,丁氏内科流派的工作重心在于追根溯源;在今后的3年时间里,丁氏内科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则是:继承培养及开拓创新上,设计各分基地的学术精品课程、分阶梯培养继承人、建立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建立专科门诊、完善网络内容等。丁氏传人始终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立志通过不懈努力让丁氏内科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稿件来源:i时代报 作者:张弛)
专家简介:严世芸
丁氏内科严苍山临床传承研究基地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等。曾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名中医” 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