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针对各种疾病的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正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科学家们将研究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对于大量基因功能的破解之上。
针对各种疾病的遗传学基础研究现在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表型是了解基因功能的重要依据,而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则是遗传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2012年1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第62届美国人类遗传学年会以“为人类表型组计划做好准备”为主题,指出对于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以及更为复杂的常见病的遗传学基础的理解,均需要整合许多领域的研究努力以及定义更为准确的表型。
对于上述问题,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岭教授具有独到的见解。他从医学遗传学的专业角度出发,提出通过借助中医的经络与藏象学说来透视遗传病的表型,从而为解析人类基因组的功能找到正确的思路。1998年,李岭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攻读博士时,率先发现人类先天综合征的症状特点与中医基本理论具有强烈的对应关系。“我是一名西医理论培养出来的专业学者,但通过对22q11缺失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我现在笃信,中医的基础理论可为西医所描述的许多先天综合征提供更为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2014年9月,科技日报记者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聆听到李岭教授颇具创新的学术观点。李岭教授指出,大量的证据提示,中医的经络和藏象学说很可能正确地总结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联系。这一发现,对于归纳错综复杂的分子网络以及阐明中医的作用机理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西医对于先天综合征的困惑
现代医学对于基因的发现以及分子生物学“DNA- RNA-蛋白质”中心法则的确立使许多人认为,既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述法则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各种疾病。换句话说,在每一种疾病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基因突变。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大多数疾病都可能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此外,正所谓“橘生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携带相同遗传突变的个体乃至于同卵双胞胎亦可能具有不一致的表型。
1994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一年之后,李岭教授放弃了钟爱的神经外科专业,赴英国从事22q11缺失与先天性心脏病之间关系的研究。22q11缺失是一种在显微镜下不易被发现的染色体异常,涉及人类22号染色体上一段DNA序列的丢失。大量的研究提示,22q11缺失与心血管畸形、唇腭裂、免疫缺陷、智力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一系列的先天性疾病密切相关,而涉及22q11区的其他染色体异常则是导致白血病和多种实体肿瘤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许多先天性疾病均以多发畸形的形式出现,而西医对于这些综合征的描述则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名称。20世纪90年代初,DiGeorge综合征、腭—心—面综合征、锥干异常—面综合征等疾病先后被证实与22q11缺失密切相关。DiGeorge综合征的典型面容包括外耳畸形、宽眼距、鼻根粗大、鼻头圆顿、小下颌、浅人中沟等。而腭—心—面综合征的范围则涵盖了DiGeorge综合征、腭—面发育不良、Robin序列征等。
“大量的非典型病例提示,较难由临床表现来预测缺失的存在,反过来,也不太容易预测携带者最终的表型,甚至在携带相同缺失的同卵双胞胎之间,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李岭教授指出,西医目前对于这类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尚需解决的难题包括:基因型与表型对应不良;难以将全部问题归咎于单一的基因上;相距遥远且不属于同一系统的畸形是如何发生的等等,而这些问题为研究者造成了大量的困惑。
中医为解读先天综合征打开一扇门
中医为解读先天综合征打开一扇门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在思考关于DiGeorge/腭—心—面综合征的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相当多的出入。1998年冬,我在纽卡斯尔大学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11月的一天,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意中翻到了Ted Kaptchuk所著的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中医——一张没有织工的网》),书中的一幅插图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图中,肾经的经脉穿越了肾、肺以及心脏,突然间,我好像发现了什么。”李岭教授兴奋地说,“由此,我开始尝试将DiGeorge综合征的征状与肾经的路径进行对应,忽然间,这似乎为解释甲状旁腺、胸腺发育不良、法氏四联征相关的肺动脉狭窄/闭锁、泌尿系统畸形以及偶见报道的腰骶部脊柱裂等症状之间的关联找到了答案。换句话说,在先天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与经络、藏象等中医理论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对应关系。”
李岭教授将自己的理论扩大到包括肾经、膀胱经、任脉以及督脉在内的四条经脉,发现上述四条与肾脏相连的经脉完整地覆盖了人体的发育学中线,而扩充后的理论也清晰地解释了22q11缺失携带者所表现的颅面部及脑部的异常。上述理论,同样可以推及到其他大量的先天综合征之上。
李岭教授指出,中医的经络和藏象学说可以为揭示特定器官的发育遗传学机制提供线索。比如,中医认为,“心主脉”。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共有四条经脉穿越心脏,其中以肾经的路径尤为独特。“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舍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这似乎与西医肺动脉及主动脉的结构相呼应。从发育学上讲,二者共同起源于同一条心管。心经有三个分支,分别将心脏和小肠、小指以及眼连接起来。而上述联系,则可见于先天综合征中同时出现的心血管畸形与小肠、上肢尺侧以及眼部的畸形。“在大量的病例中,这种关联与心经的路径十分吻合,但却很难用西医的解剖学或胚胎学来解释。”李岭教授说,“更令人惊奇的是,穿越心脏的脉经的路径与特殊类型的心脏畸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似乎是全面而完整的,这就为解读各种出生缺陷的发育遗传学基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基因功能研究将为中医开辟新天地
在很多人看来,古老的中医无疑是深奥而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中医世家、验方、药铺、望闻问切、针灸、汤药等等,是国人耳熟能详但又感到陌生的事物。然而,对于西医来说,中医理论似乎缺乏说服力——阴阳、四证、八纲究竟是指何物?针灸的经络腧穴、采集补泻,中药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该怎样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进行解答?
2012年,李岭教授通过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从DNA到中医》。在这部著作中,他详细地介绍了对于大量的疾病表型所进行的分析,并且列举了胚胎发育时期基因表达方面的证据。李岭教授指出,从方法论上看,西医对于疾病的了解是通过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角度对人体进行观察来实现的。若用同样的方法剖析中医,就不难发现,中医对于人体结构和功能也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后者包括经络(人体结构)、藏象(人体结构和功能)以及五行学说(人体结构及功能的延伸)等,这些理论是针灸和方剂的基础,是中医的ABC。
李岭教授认为,借助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可望从根本上阐明中医的经络与藏象概念的物质基础,为中医开辟出新的天地。
促中西医结合走向全新时代
李岭教授指出,中医与西医尽管属于对人体的生理和疾病现象不同的描述体系,但却具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先天综合征可能同时为揭示胚胎发育途径及经络藏象理论的物质基础提供关键的线索。目前,中、西医的主流研究皆试图在基因与临床现象之间寻找联系。然而由于学科之间的差距,具体的研究可能与实际的生物学机理存在或多或少的距离。
从西医的视角来探讨中医的辨证施治,抑或用中医理论来解读西医的发现,是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所探讨的问题。中医该如何与西医融合,从研究方法到实证操作达到真正的相互补充?李岭教授认为,应重点探索经络藏象理论与先天综合征相关的胚胎发育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基因组的功能网络。“这无疑将为中西医的融合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路径。”
“人类基因组的测定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接下来,应该启动一个结合了中医基本理论的人类表型组计划,借助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全面、系统地解读人类基因的功能,这将把医学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李岭教授如是说。(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吴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