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彝族医药在云南的广泛运用,不但为本民族,而且也为其他兄弟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彝族医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历经南诏和大理国时代的积累,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其独特的医学体系。现存最早的彝族医药专著《明代彝医书》(又名 《双柏彝医书》, 以发现地云南双柏命名)就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该书用古彝文抄写,共收病症59 种,动植物药231种,彝药方剂226首,内容十分丰富,是对16世纪以前彝族人民医药经验的总结。
彝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清浊二气产生了天地和万物,世界形成后 “各有其主管,各有其根据”所以又有了五行和十二地支的配属,人与天地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在独特的理论指导下,大量的药材资源和实践经验令彝族医药在用药和治疗方面特色鲜明,疗效卓著。相比其他传统医药,彝医用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特别是喜用善用动物药。彝医对动物药的运用之广,用法之奇实在让人惊叹,具体的如治疗感冒用鹿骨、璋骨、熊骨开水泡;用狗蝇、牛屎壳郎打碎,开水冲服等等,这在其他民族医载中很少见到。治疗方法上,彝医在望、闻、问、触和方位推算法 (方位推算法是彝族普遍用来推算人的“本命”所在方位及疾病预后的诊断方法,是对人类生命运动形式的一种表述)的前提下,进行处方治疗,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其中,内治主要靠口服,药物制剂有汤剂、丸剂、散剂、配剂,在所有剂型中,配剂占三分之一还多。外治广泛使用冷热敷、擦、麝艾烧、药面熏蒸、煎洗淋浴、铜钱刮、推拿按摩、放血、割治等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彝族医药的发掘、整理、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现已发掘出包括内、外、妇、儿、生理、针灸等科的彝文手抄本20余部,其中在禄劝发现的《医病好药书》 是目前我国所有发现的彝医书里,记载疾病和药物最多的一本。1982年,楚雄州卫生局、药检所编撰了 《彝族医药之书》、 《彝族医药》,199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王敏、朱据元(彝)合作的《楚雄彝州本草》。在药物开发方面,云南彝医药更是硕果累累。
彝药“一妹姑班”(昆明山海棠)经实验提取分离,从中得到一萜二萜和生物碱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成分雷公藤次成为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成分,而二萜成分雷公藤素甲和雷公藤丙可增强机体免疫活性,现已将有效成分制成片制、煎剂、配剂而广泛用于临床。20世纪90年代从彝族方药开发出来的排毒养颜胶囊,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产值为十几亿元。彝药灯盏花注射液系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与云南白药同时被云南省作为未来中药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2004年,云南楚雄彝州的彝药已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云南彝医药已经成为继藏、蒙、苗等民族医药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个民族医药产业。
时下,国内外环境都昭示着一个民族医药的春天即将来临,相信云南彝族医药这怒放在云南高原上的马缨花必然会香飘愈远,一路芬芳满天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