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资讯 > 中医资讯 >

医改的中国式突围:让中医管中医(3)

2014-06-20 14:47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人:高海燕 浏览:

  中国中医盈利模式

  因为追求治疗“未病之病”,可谁愿意为自己的“未病之病”埋单?这就导致中医药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盈利上,都远远不如西医

  医改为谁改?这个出发点决定了根本方向,而作为国家产业,医改为谁改的问题直接体现为,钱由谁出,被谁赚。

  随着国家财政投入对医院投入的下降,医院收入越来越依赖病人,造成医院与病人互为对立面。早在2012年医改时,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原部长高强说,“财政对医院的投入逐年减少,医务人员的工资和补贴,基本上要靠服务创收来解决。这将医护人员推到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医务人员要增加工资,群众就要增加负担。”

  而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2020年要实现“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的目标。

  8万亿元意味着什么?记者计算发现,如果把8万亿平摊在14亿人身上,平均每个中国人花在医疗健康上的钱,要超过5714元。

  可问题是,这5714元由谁来买单?这又是世界性难题,而中国如何避免走美国的失败道路,如何避免“越改,百姓越看不起病”?

  曲丽芳提醒,发展医疗健康产业,不能在病人伤口上撒盐,不能再继续增加病人经济负担。曲丽芳的担忧来自于各国医改最常损害的就是大众的利益。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曾直言强调医院不能变成赚钱的工具:“要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到公益性,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使医生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而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使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但随着政府投入减少,市场化的医院牺牲群众利益,已经越来越常见。高强说,“很多地方在改革以药养医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医院的创收渠道由卖药,改为医疗收入,以药养医可能变为以医补医,医院的公益性也难以实现。”

  那么8万亿元中,政府投入会有多少,病人将承担多少?需要等待本文开篇所提及的各项规划,在年底给出的答案。

  在规划过程中,甘肃的中医改革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走在中医改革最前列的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正在努力实现中医全报销,他说:“发达地区走的高价路线,在宁夏这样欠发达地区走不通,我们必须依靠中医的低价,尽量让百姓吃得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