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药发展鼓与呼
中医,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魅力不减。司富春认为: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几千年来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在防病健身、养生保健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司富春分析了中医药发展背后的隐忧。其一,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当前的中医学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其二,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其三,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依然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临床作用机理研究一直突破不大,而西方国家已开始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对我国本土中医药发展是一个挑战。
“在世界医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下,在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医药原始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司富春告诉记者,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潜力巨大,认真挖掘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技术,建立养生保健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这是对百姓安全的负责。同时要加快完善各地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努力研究并规范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独特预防保健技术方法;研发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实用的保健技术和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健康保健需求。
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宋慈、李时珍……正是这些有名及许许多多无名的医者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时至今日,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司富春提出,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在不断完善现行中医药高等医学教育的同时,大胆尝试师承教育、家传相授等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当代中医药名家的成才路径。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学科带头人,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有用之才。
“国际交流我觉得还是应该加强宣传。”司富春强调,中医本身有系统的理论,有治疗的疗效,所以应该加强宣传,使大家都了解中医。当然标准化也是要做的工作,通过标准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司富春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要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尤其要以我国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为中医的继承、传播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助推中国中医药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也许我们所做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如果没有这一滴水,大海将会小很多。”这是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雷莎修女的名言。或许,司富春数十年来不懈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鼓与呼,平凡的行动中所饱含的热情,用这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