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资讯 > 深度报道 >

中医发展,期待柳暗花明(2)

2014-02-07 10: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岐黄 浏览:

  中医院遭遇人才瓶颈

  大部分中医院校属于二本,很多学生临床经验欠缺,毕业从事中医待遇不高

  来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陕西中医类医院机构数为147所,居全国第六,其中政府办中医类医院113所,基本覆盖全部县区,医院人员总数2.4万,总床位数1.78万张;2012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939.2万,入院看病人次59.39万,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加59.2%、99.1%。

  不过,从医生数量、服务量、经济收入等因素看,西医医院占9分,中医医院占1分,中医院的规模、资产、设备、人才、待遇都要相对薄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院长刘勤社说。

  人才仍是制约中医院发展的瓶颈。“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中医药大学外,大部分中医院校属于二本,与西医院校在学生素质上存在差距。很多学生中医没学透,西医又了解不够,毕业难找工作。”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学博士、陕西省名中医程小红介绍。

  “我们班92个人,最后只有2人做了纯中医。”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目前在北京某中医诊所出诊的高博士说,“一方面中医思维难学,另一方面中医收入过低,刚毕业的中医学子,每月工资不到2000元。”谈到出路,他说,“有的同学毕业后改考了西医研究生,有的改行做了医药代表,还有的直接去开淘宝或卖保险了。”

  “中医院校的培养模式,与临床工作实际有些脱节,中医、西医、公共课程各占1/3学时,基础并不扎实,临床经验欠缺。”苏荣彪说。

  西安市莲湖区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门诊主治医师董斌,经历了本科和研究生的8年苦读。在他看来,中医教育除了系统学习,师带徒是必经之路,“中医经验的传承是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国家在提倡中医师承教育,陕西也通过推选名老中医、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年轻技术骨干,目前已出师学术经验继承人314名。”苏荣彪介绍。

  董斌目前也由单位委托陕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培养。“平时跟随老师上门诊、抄方子、写病历,跟中医传统的家传教育方式差不多,一般三年出师。”董斌说。

  中医发展模式能否改变

  对待中西医政策应一视同仁;给民间中医松绑,补充基层医疗人才不足,发挥中医独特优势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倾向更具体的医学诊断,更直观的疗效。因此,对患者来说,设施完备的各级西医医院仍然是首选。遇到久治无效果或者西医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不少患者才会转而去找中医。

  同时,中医面临如何创新发展的难题——现代中医体系力求将西医理论和中医经验科学有机融合,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尴尬。

  能否统筹“民间”与“学院派”二者发展?

  程小红认为,现代中医既需传习传统中医,也需西医的补充,“中医基础理论和认识疾病的方式其实一直在扩展,也应吸纳更多现代医学理念和手段。”

  “西医应对急症手段多、技术先进,中医治疗思路独到、四两拨千斤,各有千秋,具有互补性,好的中医医生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刘勤社表示。

  苏荣彪表示,民间中医普遍基础较薄弱、知识很杂,“医师资格考试,西医知识占的分量多,对他们难度大。”即便顺利过关,由于没有学历,未来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仍是问题。

  “中医发展,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一位专家说,基层中医人才短缺,“应当对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进行考核,合格的颁发执业证书,允许其从事中医服务。”据该专家介绍,目前四川等多个省已开始此类试点。

  “如把乡村卫生室医生的收入固定下来,并要求他们用最便捷有效的方法给老百姓治病,有利于中医的推广。”上述专家表示。

  “中医治疗简、便、廉,但几十个大夫接一天诊,可能还不如西医装一个支架效益来得高”,刘勤社认为,政策应当一视同仁,或者更加倾斜处于弱势的中医行业,“发掘、重视中医的独特优势。” (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