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 云南中医药 > 走进云南 > 民族文化 >

少数民族文化——裕固族(10)

2010-04-15 13:59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喇嘛教

  裕固族地区共有九个寺院,有的寺院建筑宏伟,历史悠久,有塑绘的神像和藏文经典。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故有“什么寺属什么家(部落)”的说法。

  其中黄藏寺(又称古佛寺,后称夹道寺)建于明末,是一座最早的寺院。景 耀寺创建于清顺治年间,其他如康隆寺、青隆寺(又称转轮寺)、长沟寺、水关寺、红湾寺、莲花寺、明海寺等,先后于清康熙、雍正、光绪年间,新建或重建及整修。除康隆寺、红湾寺、夹道寺属青海大通县郭莽寺(又名广惠寺)管辖外,其他均受青海互助县佑宁寺(原名格隆寺)管辖。寺院的规模以康隆寺为最大,经堂可容纳五百多僧人同时诵经。其他各寺较小,一般有二十至三十个僧人,小寺才有十人左右,其内部的等级界线较严。有的寺院有活佛、法台(又称堪布)、管家,有的只有僧官(管家)或提经。活佛是寺院最高统治者,是通过“转世”继承佛位的;法台、管家是宗教上层,提经、僧官一般都是由有一定权势或谙练经典的僧人提升的;班弟(贫苦僧人)是寺院最下层。寺院有刑法,并定有成文或不成文的清规戒律,主要是惩处一般僧人。解放前,寺院是部落、宗教的活动的中心,也是当地经济、政治中心。寺院上层与部落头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重大事务,头目常和寺院上层商量。因此,寺院中的喇嘛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但一般不能享有“政教的合一”的特权。寺院中的喇嘛 ,起初都是青海进入裕固族地区的传教者。后来,随着喇嘛教的传入,一些裕固族儿童被选入青海塔尔寺,学习几年经文,结业后回到本地当喇嘛。不过,裕固族牧民当喇嘛的不多。康隆寺、清隆寺的喇嘛、僧人可以结婚。他们除了宗教节日和放会(宗教仪式和集会)等活动时到寺院念经外,平时大多在家以加牧业劳动。原来黄教喇嘛、僧人是不能结纸的。到清代,由于战争和瘟疫等疫病流行,使裕固族地区的人口锐减,经向甘州提督申请,允许康隆寺、青隆寺的僧人结婚。其他几个寺院的僧人,虽名义上不能结婚,但也有小家庭;平时居家(即住在戴头妇女的帐篷里),寺院只留一,二个看门的。较小的寺院则是平日上门锁,放会时僧人才到寺院去。说明寺院对僧人的约束是不大的。

  较大的几个寺院,每年要举行四次佛事大会,会期虽不尽相同,但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四月十四至十六日,六月初十至十五日,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第月十五还有一次小会。

  正月大会是裕固人一年中最大的聚会,过会时,寺院炸子、做馍馍、宰羊,喇嘛还把红枣撒在过会的人群中,表示吉利。这一天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服到寺院去烧香、点灯;僧人为大家跳 “护法”(佛教称拥护佛法的人为护法;护持自己所得之法,亦名护法)时,由二十多个僧人戴上假面具跳神,群众在四周跪拜。寺院还举办酥油花(即用酥油与几种不同的色彩合面捏成)灯会,展出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脸谱,鸟兽,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祭“鄂博”,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日。大河地区各部落祭鄂博的时间不尽相同,长沟、亚乐等地是六月初一,水关乡西贫河等地是四月二十一日。鄂博是用五、六米长的松木椽子做成的。过去,每户裕固人要的一位家长去祭鄂博。凡给鄂博许愿用的“圈神羊”,从小就不剪毛,长相要好,要精心管理,而且必须是青山 羊或白山羊(均为公羊),并在圈神羊的右肩部用红、绿布条拴上做标记,等到小羊长到六七岁祭鄂博时宰掉。此外,在大山还专门设有鄂博台子,第年由部落派两名称作“会手”的人轮流负责准备工作。祭鄂博这一天,人们在鄂博上加一些新的木椽子,木椽的尖端缠有羊毛;人们还要就地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请僧人念经,先在圈神羊的头上抹些酥油,再往羊头、羊身上浇水,在羊全身颤抖时宰掉。羊肉分给大家,喇嘛分头背子,其余参加者每人一份。

  四月大会是斋戒,寺院的喇嘛,法台及僧人要闭斋两天,十四至十六日禁闲谈、忌食荤菜、辣椒、葱蒜,只喝些酥油茶;喝茶时要漱口。开斋那天群众都到寺院去,僧人首先漱口后,吃一种用大米饭拌酥 油抒成的开斋团子,然后,凡到寺院的人都吃一点斋团子。

  九月和十月大会,是宗喀巴生日和逝世的日子,只举行一般的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