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云南中医药 > 云南新闻 >

28载潜心科研,云南中医界首获省级科学技术大奖

2015-10-08 14:36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代叶丽 浏览:

  摘要:在云南省2014年度全省科学技术进步表彰大会召开前夕,云南省科技厅组织了包括中国中医药报、新华社、中新社在内的9家媒体对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荣获201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负责人、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彭江云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主要成员李兆福博士等作了深度采访。

  自1985年至2013年,历经28载科学攻关,由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彭江云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完成的“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据悉,这是云南省中医界荣获的首个省级层面科学技术大奖。

  创新性提出“温阳通络法”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其患病列首位。在我国,RA患病率为0.32-0.5%,70%左右的患者经反复发作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RA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确,与遗传、感染、内分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故临床治疗极为棘手。目前,临床治疗以“非甾体消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但存在骨髓抑制、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诸多问题。

吴佩衡教授

  温阳通络法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医院原院长吴生元教授历经数十年丰富临床经验创立的治疗RA的有效方法。吴生元教授是云南四大名医中有“吴附子”之称的吴佩衡先生的第二代传人,他传承发扬了郑钦安、吴佩衡扶阳学术与临证精华,系统阐释了“产热不足所致阳虚阴寒证”发病理论,精于“扶阳气、存津液”治疗大法,世誉“第二代吴附子”。温阳通络法是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相关痹病理论及著名中医学家郑钦安、吴佩衡“扶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该法体现了吴氏擅用附子的特色,其基本方(温阳通络方)由附片、桂枝麻黄等10余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阳通络、祛风散寒除湿之功,主治风寒湿痹之关节肌肉疼痛、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1985年“播种”,28载“攻关”,显著提高类风湿关节炎临床防治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传人吴生元教授、第三代传人彭江云教授全面分析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与不同之处之后,作出了一个重大选择,将中医药有独特优势的风湿免疫病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把扶阳学术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引入风湿免疫病的临床防治。在总结《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及现代药理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著名医学家郑钦安、吴佩衡扶阳学术理论及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了RA“阳虚邪凑”关键病机,倡导从“阳虚邪凑”角度认识RA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规律。

吴生元教授与彭江云教授

  上世纪90年代,在彭江云、吴生元教授的主持下,其学术团队围绕RA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制剂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温阳通络法”为主治疗RA,创立温阳通络基本方,构建了温阳通络法为主,病证结合随症加减的防治RA方案,研发医疗机构制剂“蠲痹颗粒”,广泛用于RA的临床诊治,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倍受广大患者欢迎。本世纪以来,吴生元教授、彭江云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开展了云南地区1120例RA患者及1120例健康人群的有关资料调研,揭示了“阳气亏虚”为云南地区RA发病之本,“风寒湿痹型”为RA主要证型,确证了从“阳虚邪凑”防控RA的证治理论。同时,通过240例RA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国际公认DAS28、CDAI、SDAI等疗效指标,客观评价了温阳通络法治疗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从组织、细胞、分子、基因等水平,多模型、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揭示了“温阳通络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温阳通络法能显著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有利于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撤减,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为温阳通络法治疗RA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