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祥(1952-),男,汉族,现任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彝族医药研究,参与“楚雄州中草药资源普传”、“利胆解毒胶囊彝药研究”、“止泻胶囊彝药研究”等项目,著有《彝族医药荟萃》、《中国彝族药学》等著作。
余惠祥手里这根不起眼的枯藤是彝药中的药材——六方藤
400多岁的彝药老书《齐苏书》静静地“躺”在楚雄彝族医药研究所成果资料展示室供人观摩,50多岁的研究所副所长余惠祥抚着装裱书页的镜框感叹彝药传承出现的断层——作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民族医药,众所周知的云南白药几乎成了彝药的形象大使,但其他上千种被实践证明有特殊功效的彝药,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不少彝药世家也渐渐退隐江湖。对此,楚雄彝族自治州业内人士深感困惑,他们渴望这样的断层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修复。
叹息 大量秘方散落民间
成书于明代嘉靖45年(公元1566年)的《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是16世纪以前彝族群众医药经验的总结。“古彝文记载着59个病种,231种彝族药物、226种单方、验方。”余惠祥说,有些方子现在还在用。
说起这几页极为珍贵的《齐苏书》,余惠祥感叹万千,他记得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当他们听说双柏县雨龙乡蚕豆田村委会一位杨姓的彝医收集着古书的手抄本后,工作人员苦苦寻觅老人,劝说其捐出这些珍贵的史料。几经恳求,老人才带着工作人员在后山的一个树洞中,揭开覆盖在上面的树叶等物后,把这部古书小心翼翼地交到了研究人员的手中。
如今,这些被抢救保护的古书陈列在我国第一个彝族药物标本库里。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楚雄先后收集整理彝医药手抄本古籍28种,一些学科学术带头人也出版了《彝药志》、《楚雄彝州本草》等书籍。“但仍有大量彝医药的经典成果以秘方、验方的形式散落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