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

您当前的位置: > 中药天地 > 煎煮中药 >

药引并非都是引经药(2)

2012-09-13 10:17 来源:未知 发布人:黄芪 浏览:

  《医学阶梯》中列举了大量药引,迻录如下:

  “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如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解胀用;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泻火安神用灯心。表皮用葱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治风用;治湿用。固肾用莲蕊;涩精用。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抑脾用青;疏土用枯。补心用新;止汗用浮小麦。清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热解烦用青;利水泻火用竹叶。消瘀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黄土。消瘀用;止血用侧柏叶。止呃用;凉大肠用。消热痰用;泻实火用竹茹。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黄、松脂;祛舒筋用黄。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 扁豆花。壮阳用胡桃、蜀椒;暖子宫用。虚烦用粳米;热渴用。止消用兰叶;定嗽用梨汁。止血用金墨;疗崩用陈棕。治肠风用;治红痢用红曲。治白痢用煨姜;治赤白带浊用韭子、。止呕、定嗽用叶;止鼻衄用白茅花。行瘀用百草霜;达生用黄杨脑。探吐用瓜蒂;速产用弩牙。下噎用杵糠;定喘用铅汞。疗黄用铁屎;镇心用辰砂。辟邪用;润肠用松子仁。治疝用荔、橘核;催浆用笋尖、樱桃萼。拔毒用;通乳用。发麻用紫背。治心烦不眠用鸡子黄。药引多端,指难遍屈。今以常用之引,聊录数则。举一反三,其惟良工乎?”

  龙之章在“大药引子甚是得力”中介绍了自己使用药引的经验:“我尝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我尝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我尝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我尝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我尝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我尝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我尝治眼红,一襟煮水煎。我尝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我尝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又尝姜汁一大盏,对药治顽痰。又尝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

  清代张确《资蒙医经》全面总结了引药的作用:“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汤剂中的药引

  药引用于丸剂是送服药物,用于汤剂,则是加入方剂中一起煎煮,不过多是后下。因为药引多是食品和易得物品,所以多是病家自己采集,自己估计用量。

  药引在唐代剂中是介于药与非药的一种物质,属于“君臣佐使”中的“使药”。其常见作用有①引经作用,如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引药入肾;②增强疗效,如以生姜、葱白为引,加强辛温解表作用;③解毒作用,在使用某些毒性药物时加入生姜、饴糖等为引降低毒性;④保护脾胃,如有些方剂中加入大枣、粳米为引,起和中扶本作用;⑤矫味作用,如有些药物口味难咽,常以红糖或冰糖为药引,以减轻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