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皮肤点打法
皮肤点打法,仍是以中指端进行操作,先把中指提起,离开皮肤约一、二寸远,再将中指端对准穴位中心,向下点打。在点打的时候,要把劲提位,似有弹性。这样,点打的指力,点在皮肤表层,不致使打的重要不平衡。一打一提为1次。点打的次数,仍以100次为标准。而点打的轻重,同样要依据病情来决定。至于点打的速度,一般点打都是快手法。因为快了能够产生热,这就相当于艾灸的作用了。
1.皮肤点打法的作用:皮肤点打法,是在患者的体表穴位上进行点打,可以引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使穴位周围发生微红微热。这种微红微热现象持续时间不久,就逐渐消散,这就是毛细血管的收缩过程。由于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经过点打后的扩张转为收缩,很显然给穴位外层组织,增加了力量,代偿了循环,对生理机能起到强壮性作用。
点打过的穴皮肤微红微热,和艾灸后的微红微热相似。艾灸热为外部供给热,点打热则是本身引起的热。而艾灸热多燥,禁忌症较多;点打热少燥,禁忌证也较少。
此外,点打法有促进机能吸收水分的作用。例如,治疗小儿腹泻中的点打法,一经治疗,即可使一天腹泻20多次,减为10次以下。又如,点打法对于大便干燥的患者,反而引起大便秘结。这证明点打法能够促进肠机能对水分的吸收。从临床实践中证明,皮肤点打法是具有止泻、祛风、止痒等作用。
2.皮肤点打法的应用:皮肤点打法能够强壮机能,对于虚弱症极为有效。如小儿麻痹症,每个穴位都不可缺少点打法。失血症用隐白穴,也必须有点打法才能发挥止血的作用。
皮肤点打法的重点,主要在皮肤的表层,因而,对一般风寒感冒等病症,效验颇佳。对皮肤搔痒,收效更为显著。
总之,皮肤点打法常与前两种手法配合并用。但对一般皮肤病和荨麻疹等可以单独使用。对湿疹需要配合平揉手法。热性病少用,便秘者禁忌。
四、经结循按法
循按法是以中指或拇指,在点过的经穴和它的经络线上或揉、或压、或点,往返的进行为之循按。例如,合谷为大肠经穴,为了加强本经的作用,就在会谷穴至肩髃穴之间,选择数穴,往返的揉、或压、或点。另外,有经络循推补泻以及循按辅助手法,搓捻、压按、摩擦等法,以便临床酌情配合选用。
1.经络循按法的补泻:循按法的补泻,是按照经络的循行经路进行循按手法。行循按补法的操作,顺着经络去的方向多,逆着经络来的方向少,一般是2与1之比。例如,手阳明大肠经合合谷穴至肩髃穴之间,或揉、或压、或点作2次,肩髃穴至合谷穴则作1次。或由合谷穴循按至肩髃穴,再由肩髃穴至曲池穴,这也是2与1之比。
行循按泻法,则与上述补法相反,即由肩髃穴至合谷穴作2次,由合谷穴至肩髃穴则作1次。或是由肩髃穴至合谷大,再由合谷穴至曲池穴。
循按法的平补平泻法,来去相等,往返操作。
2.经络循按法的作用:循按法由于在经络的范围内操作,可直接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由于补泻的不同,还可改变气血在经络中的来去状况。这样,就更能发挥前面几种手法的补泻作用。
循按在配合上,则是辅助性质。如单用循按,则亦有通经络、活气血、止疼痛、治麻木等之效验。因为循按中,有兴奋手法,也有抑制手法。由于手法轻、重、快、慢的木同,还可使用平揉、压放两种手法的性能有所改变。如手法操作慢而重,就能把兴奋性的作用,变为抑制性。反之,手法操作快而轻,也可把抑制性作用,变成兴奋性。这是因为兴奋的对立面是抑制,兴奋减弱了就会变为抑制的。
3.经络循按法的应用:循按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依据经络分布和循行的关系,一般用于风湿性疼痛和麻痹性机能障碍。在操作的次数与部位方面,须根据患者的病情范围,进行局部性循按,或全身性循按,以5-8次或更多一些的适宜。手法的配合,须结合病情来选择,并不是把全部循按法都用上。
循按法的轻、重、快、慢,也须根据患者病势轻重及新久,并结合体质强弱和胖瘦,灵活掌握,自可达到循按预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