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点滴法是将药液(中草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从肛门灌入或点滴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唐代以后,历代医家沿用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但主要目的仍局限于润肠通便。40年代,已出现了用中药灌肠治疗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肛门局部病症等的方法。50年代,中药灌肠已被许多学者采用,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70年代之后,这一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其操作方法、治疗机理、临床应用、疗效观察、治疗优势等系统性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它不仅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科数百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更因其给药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中医急救外治方法之一。
【操作方法】
临床上依其治疗目的之不同,中药灌肠法又有3种操作方法:
一、保留灌肠法
其目的是保留灌入药液,起到肛肠局部或全身性治疗作用。
1.让病人排净大便,或用清水灌肠,以利于药物吸收。
2.将灌肠筒依次接上橡皮管(上附开关夹)、玻璃接管和橡皮肛管。如用硬橡皮管头时可不用玻璃接管,而将硬橡皮管头直接接在橡皮管上即可。橡皮肛管和硬橡皮管头应煮沸消毒。
3.扭紧开关夹,将所用药液倒入灌肠筒内。
4.病人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双膝屈曲。臀部垫以雨布和治疗巾,露出肛门。臀部可略微抬高,以利保留药液。
5.在肛管头上涂润滑油,然后扭松开关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除管内空气。用手腕触灌肠筒,如觉微温(以39~42℃为宜),即可捏紧肛管,轻缓地插入肛门内约10~15cm。漏斗韵高低要与臀部平齐而略高,使药液慢慢地灌入肠内。
6.药液流完后,立即捏紧导管,取下漏斗,然后慢慢将管从肛门内抽出并以纸包裹。
7.嘱病人留住灌入药液,不要随即排出。必要时可用手纸压肛门数分钟,以助病人保留药液。每次保留药液时间要在30分钟以上。
8.每次灌入药量要因人而宜。成人为200~300ml;小儿按年龄酌减,1岁以内用15~30ml,1~3岁用30~60ml,3岁以上用60~lOOml。每日2~3次,一般7~10天为1疗程,如病情需要,中间休息3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急危重症,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