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推拿具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脏腑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病变通过经络传导反映于外,如精神不振、情志异常、食欲改变、二便失调、汗出异常、寒热、疼痛以及肌强直等,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推拿是通过手法刺激相应的体表腧穴、痛点(或疼痛部位),并通过经络的连属与传导作用,调节内脏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实践表明,不论是阴虚、阳虚,还是阴盛、阳亢,也不论是虚证或实证、寒证或热证,只要在相应的腧穴、部位上选用相宜的推拿手法,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以达到调整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而且对脏腑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一是直接作用,即通过手法刺激体表而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二是间接作用,即通过经络与脏腑间的联系来实现。
1、调肾
腰为肾之府。推拿补肾,常在腰部施术,特别是在腰部的命门、腰阳关、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处取穴,小腹部的气海、关元、丹田也是补肾要穴。循经远道取穴,则以涌泉、太溪等肾经腧穴为主。手法多取摩法、擦法等。还可运用膏摩法,手法结合药物,而发挥补肾作用。典型者如宋代以后流行的摩腰膏。《丹溪心法》记载“摩腰膏”主治“老人虚人腰痛,并妇人白带”。《太平圣惠方》云:“治五种腰痛,肾脏久冷,宜用摩腰丸方……每用两丸热灸手,于腰间摩,令热彻为度,偏壮益肾气。”《圣济总录》用“大补益摩膏”摩腰,“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水脏久冷,疝气下坠,耳聋眼暗,痔漏肠风。凡百疾病,悉能疗除。兼治女人子脏久冷,头鬓疏薄,面生,风劳血气,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清代《兰台轨范》也记载:“有人专用丹溪摩腰方治形体之病,老人虚人极验,其术甚行。”《韩氏医通》推荐用“外鹿髓丸”配合摩腰膏等,“以擦摩肾俞,大补元阳。凡骨节痛,属虚寒者,其效如神”。
自我按摩也是中医推拿补肾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擦涌泉、摩丹田、擦肾俞等操作法。《居家宜忌》云:“每夜以手握擦涌泉穴,左右各三百,甚益下元。”
2、调脾
调理脾胃是推拿疗法的特长。中医推拿有摩腹运气、腹诊推拿、脏腑图点穴法等以腹部操作为主的流派。一指禅推拿流派和内功推拿流派对腹部操作非常重视,衰氏按导法也有腹部总持法和分持法。《备急千金要方》云:“食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厘正按摩要术》:“胸腹上下,或摩或揉,或搓或推等法,往来轻重缓急得宜,自然消化,切勿偏用,庶脏腑不致有反复不宁之患。即有痰滞食积,在回肠曲折之间,药方所不能到者,此则妙在运动,因之消化而解矣。”《石室秘录》用揉法治疗脏腑癥结:“以一人按其小腹揉之,不可缓,不可急,不可重,不可轻,最难之事,总以中和为主。”“中和”有双向调整阴阳、使脾胃功能趋向于正常之意。其治法一是在腹部局部操作,一是取背俞穴或循经取穴。常用的操作法有摩腹,一指禅推腹部,按揉天枢、关元、中脘,点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掌振腹部,擦背部膀胱经等。如对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所致的便秘不通,多顺肠蠕动方向揉摩,以消食导滞。较为严重的肠梗阻,则可用《肘后方》“抄腹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