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专题 > 第九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基于《黄帝内经》之“百病生于气”探究“疏调气机法” 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2023-08-07 14:33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作者:牟定县中医医院  窦华强

  摘要:中医治疗疾病有很多理念和方法,基于我国古代中医普遍认为“百病生于气”,使得我们临床上倡导“调气治百病”有的放矢,因此“疏调气机法”无疑成为中医药内治大法之一。本文通过中医理论关于人体“气机”的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分析了人体气机的运动机制,总结了气机失调的类别,并且通过剖析笔者近期采用“疏调气机法”治疗疾病的有效病例,找到了气机失调与疾病之间联系,从而通过调畅气机治愈疾病。通过理论探究和病例剖析,证明了中医“疏调气机法”治疗各类因气机失调导致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疏调气机;临床;实践。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来自社会、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巨大;负面的情绪、工作的压力和不规律的饮食起居容易导致人体的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无疑成为了诸多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气是推动人体精微物质之间相互转化之原动力,亦是促进糟粕腐浊排泄之原动力,凡气不达之所,便是邪毒滋生之地,气之升降出入运动不利,则精微难化,糟粕难排,是诸多疾病形成之内在基础[1]。因此,对于气机失调导致的疾病,采用“疏调气机法”疏通人体气机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近5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比较注重调畅气机,并将“疏调气机”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各类疾病的治疗中,经过临床实践的观察和认知,发现这一方法的应用,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理论渊源

  中医认为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于脏腑、经脉的气机失调所致。早在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上述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称为九气为病,由此可见,情志过极、外感邪气、过劳等因素都会造成人体气机紊乱,从而导致诸多疾病。我国的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说“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充分阐明了“气”在人体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又如《医学真传·气血》所云“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上下内外,游行环绕,无非一气周流而健行不息,此人之所以生也”表明: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参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篇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表明:人体脏腑经络元气充足而畅达无阻,才能使人体安然平和。综上所述,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

  当今,我们云南省中医界知名的“云岭中医疏调学派”创立者、国医大师张震教授指出,“人体气机的相互协调运行,共同组成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功能调节网络,使得各组织器官之间相互依存与制约,维持着生理常态。生命的特征或标志是具有呼吸、循环、受纳、消化、吸收、代谢、生殖及思维意识活动等”。而人体气机功能表现为:心合血脉并主神明,肺朝百脉并主宣降,脾统血并主运化,肝藏血并主疏泄,肾主水并主气化,以及“经脉行气血”等,正是由于脏腑气机的正常循行、交换、更新,才使得人体能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2]。

  从古至今,中医界著名的前辈们都非常重视疏调人体气机,因此基于“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将“疏调气机法”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既符合中医理论,也符合临床实际。

  2.人体气机的运动机制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是什么呢?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的气机,犹如车的发动机,即使车的所有零件都是好的,发动机坏了也将无法运行。气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气的运动正常有序,生命活动才能够继续,正如《内经》所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旨在说明: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全都依赖气的升降出入,气机调畅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因此理解人体气机的运动规律对临床遣方用药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关于气机的运行古今中医各家学说争鸣不一,其中,清朝中医界的“一代宗师”黄元御先生是尊经派创始人,支持他的观点者的居多。

  上图为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尊经派鼻祖黄元御前辈的气机升降图。他解说《内经》、《伤寒论》归纳起来取象比类就是: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循环。我认为他的气机升降图对于理解人体气机升降的模式非常有帮助,很直观,一目了然。根据我近些年查阅各类中医典籍,以及各位中医前辈的指点迷津,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感悟认为:人体之气的出入升降、消长化藏等是通过脏腑间相互协调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因此掌握人体气机的运动机制,重点探究人体三对脏腑的协调作用。

  2.1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

  脾胃在人体中焦,气血的周流和清浊的升降全都依赖脾胃,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一升一降带动了全身气机的运行。脾胃为百骸之母,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升降运动直接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脾胃升降调和、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有度,则水谷精微输布旺盛,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六腑得以充分濡养,继而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全身气血畅达,人体的免疫力和生命力就会很旺盛,身体就能保持健壮康宁。如果脾胃升降功能紊乱,气机失调,则脾胃功能受损,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气血化源不足,阴阳失衡,百病由此而生。脾胃健运,才能维持《黄帝内经》所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机失调,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各类疾病。因此脾胃的升降构成了人体气机运行的“枢纽”实至名归。

  2.2气机升降之轮转---肝肺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具有安内攘外的作用!肝又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属木,因为木气以升发、条达、舒畅为生理特性,故旺以四季之春,一日之晨,方位之东,为少阳之处,故从于左;肺居高位,肺为华盖,肺为五脏之天,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气主肃降,以金气之肃降、收敛为生理特性,故旺以四季之秋,一日之夕,方位之西,为少阴之处,故从于右。肝木升于左,疏散条达,辅佐脾之升清;肺金降于右,佐胃之降浊。肺主气,肝藏血,二者一左一右、一气一血,就像车轮一样旋转,共佐脾胃之升降功能。肝肺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畅达,人身精气得以输布周流,则人体精力充沛、心情舒畅愉悦。肝和肺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将金木交合之理,称为“龙虎回环”。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得当,又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可见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共同转动人体气机。

  2.3气机升降之根本---心肾

  心肾水火的升降,体现了坎离交泰、水火既济的易理。心和肾是一火一水,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为气之根,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水升火降关系人的生命寿夭,正所谓“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心肾相交启升降,不完全是心肾两者的关系,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尤其是肾阳。所以说为什么火神派特别重视肾阳,不是没有道理的。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保持动态平衡,则人体气机升降正常。心主火而肾主水,脏腑升降以心肾为根本,心肾相交,共奏身体之平衡,因而心肾为气机升降圆运动的根本。

  3.气机失调的类别探析

  “疏调气机法”应用于临床,首先要研究清楚人体气机失调的常见类别,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精准治疗,才能确保药到病除。众所周知,博大精深的中医学遵循“中庸”之道,关键在一个“中”字,就是提倡“不多不少,刚刚好!”,“不足”和“有余”都会导致疾病,所以中医治病称之为“调节平衡”,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同理,我认为:气机失调无非就是气的“不足”、“有余”和“不畅通”三类情况。根据我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究总结经验,我认为气机失调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别:

  3.1“气”不足导致的气机失调

  “气”不足导致的气机失调主要包括:气虚、气陷、气脱等。三者都是“气”不足的表现,只是程度不同。气虚则可减弱脏腑功能,降低代谢速度,减弱抵抗力,从而导致五脏气机失调致病。气陷是气虚的进一步加重,是因气虚而升举无力、清阳下陷导致各类脏腑和组织下垂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症候。气脱是气虚最严重的情况,是气的脱失,气消耗殆尽以致脏腑生理功能极度衰弱,真气外泄而陷入脱绝危亡之境,是病情凶险、生命垂危的表现。以上三类都是“气”不足的表现。治疗大法是以“补其不足”,根据“气”虚的程度,分别施以补中益气、补气升提、补气固脱等对症治疗。

  3.2“气”有余导致的气机失调

  “气”有余主要是指脏腑之气过盛:如肺气盛,《黄帝内经》有言“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肺主气,肺气盛,治以泻降肺气,则喘咳自平。如肝气盛,朱丹溪言“气有余便是火”,是指阳气过盛,引起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导致各种火热症候。肝气有余,即肝火炽盛,则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并且容易侵犯其他脏腑,比如肝火会灼伤肺金。心气盛,又称为心气实,即心火亢盛,表现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严重者则出现精神亢奋、狂躁等,治于清心泻火。总之各类“气”有余导致的疾病,治疗大法以“损其有余”,根据脏腑辨证,施以泻肝、泻肺、泻心等对症施治。

  3.3“气”运动不畅导致的气机失调

  “气”运动不畅是指气机运行的道路拥塞不通,从而导致气的升降出入阻滞、闭塞等,譬如气滞、气闭等,这类临床也比较多见,最常见的就是肝郁气滞这个证型,它会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气”运行不畅主要是由于七情六欲刺激,或因痰湿、淤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滞气机,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而失调。因情志引起的,治法以调畅情志,因痰、淤、积导致的,采用化痰、祛瘀、消积等法以疏通人体气机,。

  4.病案举隅

  近现代中医界善用经方的名医刘渡舟教授指出:“善治病者重视调气,善调气者重视调畅肝胆之气和脾胃之气。”我近几年治疗各类疾病,重视调气,将“疏调气机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收效显著。以下两类疾病是我采用“疏调气机法”系统治疗的典型案例。

  4.1“疏调气机法”治疗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又称习惯性便秘、原发性便秘,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不规律,F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为15%~20%[3]。功能性便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肠道的糟粕和毒素长时间排泄不出去,还会引发多种伴随疾病。我长期在老年病科工作,很多老年患者因便秘问题苦不堪言。近些年,我采用“疏调气机法”治疗了很多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中一例分享如下:

  张某,男,76岁,诊断为功能性便秘2年余,平素经常服用各种中成药(三黄片、麻仁软胶囊、舟车丸等),还服用过各类西药,中药汤剂也用过(四处求医,陆续服用中药汤剂70余剂),中药灌肠、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都试过,但是疗效都不想理。服药后大便稀、甚则泄泻,停药后则症状又如故。后经亲属介绍,找我诊治。

  2021年12月27日首诊患者诉:大便干结如羊屎,脘腹痞闷胀满,排便费力,欲便不得,排出不畅,口干口苦,时有嗳气,平素烦躁易怒,情绪不好时便秘会加重,便后汗出气短,失眠多梦,易上火,易长口腔溃疡。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有“脑梗死”病史2年余。舌质红,舌中有多条裂纹,舌苔黄厚、腻,脉弦。

  辨证分析:该患者便秘病程不算长,但是由于吃的药太多太杂,导致证型复杂,肠热腑实、阴津亏虚、气虚、肝郁气滞等证型兼夹存在。四诊合参、认真分析发现:该患者肠热腑实是因为气机郁滞化热,糟粕毒素堆积造成,气虚津亏是因为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吸收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造成的。归根结底该患者的便秘发生和发展与气机失调密切相关,主要是肝气郁结、脾胃升降失司、肺失肃降、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职、通降不利。中医诊断:便秘;辨为气机郁滞,化火伤阴证;治宜疏肝解郁、泻热导滞、补气运脾。方药:四逆散合六磨汤化裁,具体药物:枳实10g,醋柴胡15g,白芍10g,大黄8g(后下),黄连6g,龙胆草5g,槟榔10g,木香10g(后下),乌药10g,栀子15g,百合20g,芦根15g,麦冬20g,黄芪20g,当归10g,焦山楂10g,炙甘草6g。服用方法:冷水泡30分钟,煮沸30分钟,分早、中、晚饭后30分钟取200ml温服。3付,每付服2日。并嘱患者适度活动,避免久坐少动,适当摄入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2022年1月3日二诊:患者诉服完第1付后,肠鸣屁多,解了2次大便,便质仍偏干结;服用第2付期间,2天共解了3次大便,排便较多,质地较前变软,腹部胀满明显消退;服完第3付后,大便偏稀,睡眠改善,心情舒畅了许多,感觉疗效特别满意,服完后急忙来复诊,要求继续调理善后;患者诉各症状均有好转,仍感神疲乏力,脉弦,舌苔薄黄,裂纹较前变浅;在前方基础上减去泻下之大黄、香窜之乌药、槟榔,增加白芍到20g,黄芪增加到30g,加党参10g,生地20g,柏子仁10g,莲子20g煎服方法同前。

  2022年1月17日三诊:患者诉便秘已好转,药效非常棒,深表谢意!要求继续请我帮忙进一步调理善后,防止复发。诉:大便已干稀有度,1-2次/日,神疲乏力明显改善,口干口苦症状好转,睡梦减少,睡眠明显改善。舌质淡红,舌中裂纹大部分消失,苔薄白,脉仍偏弦。四诊合参,以自拟方善后,方药如下:枳实10g,醋柴胡10g,白芍15g,紫苏梗10g,黄芪20g,当归10g,党参10g,熟地20g,栀子10g,百合20g,柏子仁10g,莲子20g,芦根15g,麦冬20g,炙甘草6g。5付善后,煎服方法同前。2-3月份电话随访了3次,患者诉:服药后心情舒畅,精力充沛,便秘未复发,口腔溃疡也未复发,深表谢意。

  讨论:该病例患者吃药太杂、失治误治、多证兼夹,却能收效良好,是因为抓住了发生便秘的病根是由于气机失调。患者因忧思过度,导致肝气不舒、气机阻滞、失调,继而大肠传导失司、津血亏虚、诸证错杂发展为便秘;因此以“疏调气机法”为主遣方用药,即可标本兼治。此类肝郁气滞导致的便秘,只要辨证精准,对症疏通气机,及时恢复脾之运化、大肠之传导功能,具有标本兼治,以断病根的特点!对比传统的中成药和西药,“疏调气机”法辨证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4.2“疏调气机法”治疗焦虑性失眠

  失眠是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全球范围内,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约为27%,我国的成年人发病率更高达38.2%[4]。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巨大,失眠症发病率也日益攀升,当前失眠症已经是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近些年,伴随焦虑情绪的失眠患者越来越多。唐蜀华教授认为:情绪波动,或暴受惊骇,恼怒悲哀,抑郁太过,所求不得,则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阳魂不能入于阴血而致不寐或木郁乘脾,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血不舍魂而不寐[5]。我近几年采用“疏调气机法”对焦虑性失眠患者进行纯中医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现将其中一例病例分享如下:

  孙某,女,43岁,保险销售员,因半年前和同事发生争执后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当时未予重视及处置,后来症状逐渐加重,烦躁易怒,甚则彻夜不眠,到当地综合医院就诊,进行系统检查未见妨碍睡眠质量的阳性体征及相关器质性病变。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焦虑性失眠”,并予“安神补脑液”和安眠药(具体不详)口服治疗,患者查询资料得知“安眠药”副作用大,有依赖性,因此坚持不吃安眠药,结果焦虑和恐惧情绪越来越重,连续几天彻夜不眠,后面到某三甲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经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后,予他开了“美利曲辛片、艾司唑仑片”,患者吃了1周后,担心副作用大而停药,停药后失眠又作,四处看中医,吃了各类中药30余付,各类安神补脑的中成药吃了无数。效果不理想,失眠症状依旧很重。目前的状态是:不吃安眠药,就彻夜不眠。后经朋友介绍,找我诊治。

  2022年4月6日首诊,患者诉:失眠较重,入睡困难,越是睡不着,越是胡思乱想,恶性循环。而且近期公司因疫情影响,销售业绩下滑,收入减少,背负房贷、车贷,压力巨大,烦躁易怒,夜间睡眠常常不足2小时,白天头脑空虚、不清爽,疲劳,非常痛苦。主症:入睡困难,睡则多梦,甚则彻夜不眠,胁肋胀痛,抑郁不乐。伴头晕、头胀,目赤、口苦、口干,口渴,食欲差,常唉声叹气,月经不调,时前时后,小便黄,大便秘结,舌尖红,舌中有裂纹,苔薄黄,脉弦数,既往有“双侧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病史。

  辨证分析:中医讲“阴阳相交,水火互济”是正常人入睡的生理过程,反之则“阴阳失交,水火不济”为失眠的病理重点,证机概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治法:疏肝泻热,交通心肾,宁心安神。方投: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合交泰丸加减;具体药物:醋柴胡15g,青皮10g,薄荷10g(后下),蔓荆子10g,龙胆草10g,川芎10g,当归15g,白芍10g,白术15g,茯神10g,甘草10g,浮小麦20g,大枣20g,百合10g,莲子心5g,栀子10g,苏梗10g,菊花5g,黄连10g,肉桂5g。服用方法:冷水泡30分钟,煮沸30分钟,分早、中、晚饭后30分钟取200ml温服。3付,每付服2日。并予患者心理疏导,消除对失眠的担心,嘱患者积极乐观,适当运动,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2022年4月13日二诊,患者诉:目前能入睡3-5h,仍睡后易惊醒,食欲改善,头胀略有好转,烦躁情绪改善,口苦、两胁疼痛,二便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舌苔微黄,脉弦。患者主证未变,续用前方微调,去青皮、龙胆草,加川楝子10g、龙骨30g、牡蛎30g,5付,2日一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2年4月24日三诊,患者诉:睡眠基本正常,偶有一晚半晚睡眠欠佳,睡后易醒的症状明显好转,醒后无疲乏感,头胀胁痛已好转,易怒较初诊时明显好转,偶有耳鸣,无口苦及两胁疼痛,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要求继续调理善后,前方基础上减去黄连、莲子心、肉桂、川芎、蔓荆子、薄荷,加炒酸枣仁15g,合欢皮10g,芦根20g。给予3剂药口服,2日一剂,服法同前。后面随访,患者诉睡眠已恢复正常,整个人的状态都好了很多,变得乐观自信、心情舒畅了,甚是感激,表示今后会继续前来调理。

  体会:此例焦虑性失眠比较典型,之前帮她诊治的中医未从根本病因入手治疗,都是用大剂量宁心安神、重镇安神的药,因此疗效一般。她的工作环境、性格,以及既往“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病史都提示我们她是很典型的肝郁气滞、气机失调。当今随着社会竞争和压力较大,此类失眠患者较多,焦虑性失眠,大多因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法当从肝论治,顺气为先,气机畅达,则烦躁易怒、胸胁胀满之症可迅速缓解,心情舒畅、气机通达,则疾病向愈。

  5.讨论与结语

  当今因工作竞争、生活压力和不规律饮食起居导致人体肝郁气滞,继而气机失调致病,“疏调气机法”治疗此类证型的疾病,往往能够起到其他疗法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在中医诊疗工作中,我们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情绪状况,既要全面的了解患者的内在气机调畅与否,又要关注患者外部环境氛围。注重疏调气机、调畅情志,从而让治疗达到身心两益。掌握人体气机的正常运动机制,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无论哪一类疾病,只要精准辩证,确定是因气机失调所致,均可应用此法。当今,我们云南省国医大师张震教授创立的“云岭中医疏调学派”颇负盛名,近些年,在中医界影响力越来越大。张老强调“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勿忘对患者气机之疏调”的宗旨。正是因为气机失调成为了当今很多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因此倡导“疏调气机”的理念和方法治疗疾病必然会收到良好的疗效,而且无数临床中医将此法应用到各类顽固性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屡获良效,值得借鉴和应用。

  [1]朱光海,李元浩,高娅雪,郭利华.基于“一体两翼,疏调气机”学说论治恶性肿瘤[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10).

  [2]毛德西,禄保平.张震的疏调汤解析[J].中国中医药报4版.2022-02-09.

  [3]门唤钊,刘斌.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9).73-74.

  [4]李绪杰,马若飞,韩秋玥.中医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18,(10).271-266.

  [5]张冰怡,刘春玲.唐蜀华教授从肝论治不寐临床经验[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