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飞1;李兆福1,2;刘维超2;周维践2;彭江云1,2
1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曲靖综合医院;
2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七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摘要:目的:研究云南地区AS中医证候学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中的横断面研究方法,设计AS流行病学调查表,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曲靖市中医医院、楚雄州中医医院等20余家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符合AS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对其证候总体分布,不同病程、年龄段等与AS中医证候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云南地区A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如下:肾虚寒凝证127例(49.61%)、寒湿痹阻证41例(16.02%)、肝肾亏虚证27例(10.54%)、肾虚湿热证26例(10.15%)、气血亏虚证13例(5.08%)、痰瘀痹阻证14例(5.47%)、寒热错杂证8例(3.13%);2.在本次研究中男性177例,占69.14%,女性79例,占30.86%,男:女为2.24:1,平均年龄36.14±13.54岁;3.病程、年龄、年龄段与中医证候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AS患者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候分布均以肾虚寒凝证为主要证候,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虚证呈升高趋势。结论:1.AS好发于青年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AS中医证候主要以肾虚寒凝证、寒湿痹阻证、肾虚湿热证、肝肾亏虚证居多;3.云南地区AS患者痰瘀痹阻证患者病程较长,其次为肾虚湿热证、肾虚寒凝证、肝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寒湿痹阻证、寒热错杂证。肾虚寒凝证为云南地区AS患者最常见证候,在云南地区针对该证候开展中医药防治AS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大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强直性脊柱炎[1](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棘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病情进展后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本病以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夜间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僵硬明显,但活动后减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曲靖市中医医院、楚雄州中医医院等20余家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AS患者256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7例,占69.14%,女性79例,占30.86%。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ASAS推荐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诊断标准)
起病年龄<45岁和腰背痛≥3月的患者,加上符合下述其中一条标准:
①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加上≥1个下述的SpA特征;
②HLA-B27阳性加上≥2个下述的SpA特征。
其中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指的是①MRI提示骶髂关节活动性(急性)炎症,高
度提示与SpA相关的骶髂关节炎或②明确的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改变(根据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SpA特征包括:①炎性腰背痛;②关节炎;③肌腱起止点炎;④眼葡萄膜炎;⑤指(趾)炎;⑥银屑病;⑦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⑧对NSAIDS反应性良好;⑨SpA家族史;⑩HLA-B27阳性;⑾CRP升高。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主要根据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出版)制定。其共有症状为:腰骶部疼痛,脊背疼痛,腰脊活动受限,晨僵四项。在相关指南及书籍的指导下拟定为:肾虚寒凝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肾虚湿热证、气血亏虚证、痰瘀痹阻证、寒热错杂证共7个证型为研究对象。
1.2.3 纳入标准
(1)符合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诊断标准。
(2)年龄≥13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3)能自述其症状体征的患者。
1.2.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2)不能自述其症状体征的患者,如:伴精神病的患者、聋哑人等。
(3)非长期居住在云南的患者。
(4)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风湿类疾病的患者。
2 方法
2.1 调查对象
对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昭通市、曲靖市、腾冲市、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自治州、丽江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26个地区。凡该地区到门诊或住院部求治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标准,统一的问卷《云南地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学与中医证候学规律调查表》进行研究。
2.2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筛选,建立数据库,将所得数据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频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各因素与证候的比较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中医证候总体分布情况
256例AS患者中,肾虚寒凝证127例(49.61%)、寒湿痹阻证41例(16.02%)、肝肾亏虚证27例(10.54%)、肾虚湿热证26例(10.15%)、气血亏虚证13例(5.08%)、痰瘀痹阻证14例(5.47%)、寒热错杂证8例(3.13%)。
表1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例(%)]
注:经X2检验,P<0.05
表2 256例AS患者不同年龄段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例(%)]
注:经X2检验,P<0.01
表3 256例AS患者不同病程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例(%)]
注:经X2检验,P>0.05
表4 256例不同地域AS患者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例(%)]
注:经X2检验,P>0.05
4 讨论
AS归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历代医家称之为“大偻”、“龟背凤”、“竹节凤”、“肾痹”、“骨痹”、“顽痹”、“背偻”等。《素问·痹论篇》,“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焦树德教授等主张将其命名为“大偻”作为本病病名比较妥当。“大偻”之名,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等相关论述,AS是由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侵袭脊柱,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于筋脉所致。《医林改错》提出“痹症有瘀血说”,痹久累及脏腑,以致肝脾肾等脏腑亏虚,气血生化乏源,痰饮、瘀血内停,故而易出现肝肾亏虚、气血亏虚、痰瘀互结、瘀血痹阻等证。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见表1),在256例AS患者中,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肝肾亏虚证27例(10.54%)、寒热错杂证8例(3.13%)、寒湿痹阻证41例(16.02%)、气血亏虚证13例(5.08%)、肾虚寒凝证127例(49.61%)、肾虚湿热证26例(10.15%)、痰瘀痹阻证14例(5.47%)。由此可见,云南地区AS患者以寒证居多,包括寒湿痹阻证、肾虚寒凝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以虚证居多,实证次之,其中虚证分布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为:肾虚寒凝证、肝肾亏虚证、肾虚湿热证、气血亏虚证;实证分布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寒热错杂证。
AS是一种好发于青年男性的疾病[2],汪四海[3]等通过对102例AS患者中医证候的回顾分析显示,男女患病比例为3.4:1;易婷[4]等通过对111例川东北地区A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显示,其男女患病比例为2.58:1;马骁[5]等通过对2218例AS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得出男女发病比例为3.28: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各地区对于该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由于研究样本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男女患病病例的研究各有不同[6,7]。本研究通过对256例AS患者的调查,得出男女发病比例为2.24:1,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符合,进一步说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
有相关研究显示[8],AS的好发年龄为10~30岁,发病年龄高峰为20~30岁,其中有将近10%的患者幼年发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见表2),AS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其发病年龄集中于20~39岁,发病平均年龄36.14±13.54岁。证候与各年龄段的关系总结如下:<20岁的患者其证候主要是肾虚寒凝证、寒湿痹阻证;20~29岁AS患者其证候主要是寒湿痹阻证、肾虚寒凝证;30~39岁AS患者其证候主要是肾虚寒凝证、气血亏虚证;40~49岁AS患者其证候主要是肾虚寒凝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50~59岁AS患者其证候主要是肾虚寒凝证;≥60岁AS患者其证候主要是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证和寒热错杂证、寒湿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肾虚寒凝证、肾虚湿热证之间的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肝肾亏虚证与痰瘀痹阻证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以上各年龄段的分析可知,肾虚寒凝证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表明AS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AS表现出遗传性同样佐证这一观点。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肝肾亏虚证逐渐增多,此证候的变化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符合,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四十,阴气自半也……”督脉行于人身之背部,为阳脉之海。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寒湿最易伤阳气。且AS患者禀赋不足,肾督亏虚,风寒湿等邪气易于侵袭,故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疼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之脏腑渐衰、气血化生乏源,进而使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痹,故而肝肾亏虚证逐渐增多。从以上对年龄的分析可见,该病好发于青年人群,与相关文献研究相符。
AS患者平均病程为4.23±1.59年(见表3),因AS患者主要是由风寒湿邪侵袭机体,留滞筋脉,致筋脉痹阻而发病,各病程AS患者以肾虚寒凝证、风寒湿痹证为多见。肾督为阳脉之海,最易受寒湿之邪侵犯,风寒湿等邪气侵犯脊柱关节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病程迁延日久,耗伤人体正气,迁延日久以致气血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或久病阳虚,无以推动气血、津液运行,而致瘀血、痰湿内停。故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肝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痰瘀互结证逐渐增多。
根据云南的地理及气候特点,将本次调查所得数据按照滇中、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南、滇西南、滇南进行统计分析(见表4),其中滇中地区主要以肾虚寒凝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居多;滇东北地区主要以肾虚寒凝证、寒湿痹阻证、寒热错杂证居多;滇西北、滇东南、滇西南主要以肾虚寒凝证、寒湿痹阻证居多;滇南主要以肾虚寒凝证、肝肾亏虚证居多。本次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位于云贵高原之上,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致研究结果丰富多样,因AS主要是由于肾督亏虚,受外邪侵袭所致,本次研究结果中,地域的不同与证型分布无明显关联,若需进一步了解云南地区AS的分布情况,需扩大样本量再行研究。
致谢:衷心感谢楚雄州中医医院许琳、章丽萍,昭通市中医医院杨博、汪学良,曲靖市中医医院毕翊鹏,腾冲市中医医院郭进正,玉溪市中医医院陈丽,镇雄县中医医院晏光玉,兰坪县中医医院李燕,弥勒市中医医院杜鹃等20余家医院的参研人员对课题的顺利进行给予的极大帮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8):557-559.
[2]黄烽.强直性脊柱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11.
[3]汪四海,刘健,杨佳,等.10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候回顾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6):522-524.
[5]马骁.强直性脊柱炎2218例临床资料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4]易婷,王霞,王聃,等.111例川东北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断延误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13(4):38-42.
[6]李学勇,熊玮玮,董亮,等.九江地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江西中医,2019,10(55):40-42.
[7]李志远,黄熙谋,利云峰,等.岭南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关系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132-134.
[8]王晓东,慈春增,张坤英,等.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26(3):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