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六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2019-10-18 16:01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张艳坤1 唐超炫1 王宏1 沈嘉艳1 彭江云2

(1. 云南中医大学 2. 云南省中医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六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摘要:吴生元教授是其父吴佩衡先生创立的“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第二代传承人,吴老在以家学为继的基础上,终其一生,不断创新、发展和丰富“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为本流派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遵吴生元教授弟子彭江云教授研学吴氏扶阳学术一年有余,本文将对吴生元教授扶阳学术思想做一概述。

  关键词:扶 阳;吴生元;学术思想

  作为闻名于云南、四川乃至全国的扶阳学术思想由来已久,一直以来,其在中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我对扶阳学术思想的初步了解源于《火神郑钦安》一书,书中谈到的许多理念和疾病的治疗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并引起了我对扶阳学术思想浓厚的兴趣。今有幸遵吴生元教授弟子彭江云教授研学吴氏扶阳学术,从中悟得一二 ,现将吴老学术思想概述如下,以飧同道。

  1 吴生元教授简介

  吴生元,祖籍四川会理,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创始人吴佩衡先生之子,我国当代扶阳学术流派杰出代表。1955-1960年间就读于昆明医学院学习西医,毕业后,被选派为吴氏扶阳学派吴佩衡先生的学术继承人。吴老跟随先父吴佩衡先生学习多年,秉承家学,汲取精华,临床中尤善用大剂量附子辨治诸多疑难危急重症,力挽沉疴。中西融汇的教育背景,熟读经典,博采众长的基础,奠定了吴老临诊时中西医结合,擅用经方,但不拘泥于经方的治学特点。吴老授业治学勤奋刻苦,其在继承先父吴佩衡先生学术思想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了吴氏学术思想内容,为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扶阳学术思想历史沿革

  “扶阳法”是以温扶人体阳气的方法,来治疗因阳气不足或者阴寒所致病证的一种治疗法则[1]。扶阳思想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根于《黄帝内经》,法于仲景《伤寒论》,繁荣于明清,并延续至今。《素问•生气通天论》曾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3]。”这句话指明了阳气为一身立命之根,奠定了火神派的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113首方中,法用扶阳的方占了37首;《金匮要略》258首方中,法用扶阳的方占了58首,由此可见“扶阳气”的治疗法则,始终贯穿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理念中[1]。金元明清易水、温补诸家,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王好古的调中汤、黄芪汤以及张景岳的大补元煎、右归丸等皆用到了温扶的治法,也体现了扶阳的学术思想[1]。至晚清,扶阳学术流派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盛壮观之象,郑钦安先生以其鲜明的扶阳风骨闻名于当世,可谓之“火神派”的开山宗师。近现代,扶阳学术思想以众多传人延续至今,如吴佩衡、唐步祺、卢崇汉等人皆是扶阳学术流派典型的代表人物[3]。

  3 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3.1阳气本论

  阳气是指在外的、向上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作用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内经知要》云:“人生全赖于阳气也。日不明则天为之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之失所者”[2]。人体的阳气具有温煦机体,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各脏腑正常发挥生理机能,促进精血津液在体内正常运行和输布以及防御外邪等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曾把阳气比喻为天空中的太阳,充分说明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阳气是人体生命之根本[5]。

  吴老擅用附子、肉桂细辛等辛温之药温扶和顾护阳气,尤擅于灵活应用大剂量的附子治疗诸多疑难危急重症,且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吴老谨遵《内经》“阳气是生命之根”的学术思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吴氏在临诊时擅用附子且用量较大,但因附子是大辛、大热,有大毒之品,我们在应用时切忌不明确辨证就一味照搬。必须在辨证准确,且明晰附子性味、中毒剂量、煎煮方法后再应用,若应用不当,则可能造成乌头碱中毒等严重后果。

  3.2阳虚邪凑论

  人身之气即正气,是构成人体各脏腑并运行于全身的细微物质,有防御抵抗外邪侵袭,调节康复机体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曾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6]。充分说明了正气在机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体患病的机理,即体内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外邪侵袭或体内病理产物的生成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吴老阳虚邪凑论之内涵需从两方面理解:其一,阳气虚弱或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乘虚而入,侵袭机体,正邪纷争,体内正气亏虚,正不胜邪,故而发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中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6]。”其二,《金匮要略》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6]。”阳气的不通或是郁滞亦可致病。阳气具有温煦全身,推动精血津液运行和输布以及推动脏腑发挥生理机能的作用。若阳气郁滞,运行不畅,则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阳气郁滞,不能温煦全身,则出现恶风怕寒,四肢厥冷等症状;阳气不通,精血津液运行不畅,脏腑的生理机能低下,则出现瘀血、痰饮、水湿内停之象[6]。

  基于以上学术思想,吴老临诊时注重温扶阳气,尤重温补先天心肾之阳,擅用温通之法。“温”即指用具有辛、温药性之药扶阳温里祛寒,使气血流通。“通”可以舒经通络,利湿化痰,通降理气,能使病邪外出,气血流畅[2]。除此之外,吴老在扶阳气的同时还注重“存津液”,津液属阴,阴阳互相制约,但也互根互用,相互资生、促进和生长。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固护阴津与温扶阳气同样很重要。阴阳调,气血和,正气盛,则百病不生。

  3.3三阴寒化论

  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涉及肺、脾、心、肾、肝、心包。三阴为病,多体现在阳气受损为临床表现的虚寒性质证候,临床多有纳呆、便溏、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疲乏困倦之症,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的危重症候。吴老认为三阴寒化证的来源有二:其一,外感证失治误治,阳气受损,外邪内陷三阴,出现太阴、少阴、厥阴寒化之证。其二,外邪直中三阴,形成内伤三阴证。三阴之中尤以心肾之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心肾之阳受损,若不及早治疗,后期常常可导致亡阳证甚至阴阳衰竭之死候。因此,在诊治三阴寒化证或阳虚阴寒证时,吴老常用四逆汤、理中汤、附子汤等扶阳抑阴,回阳助阳之剂,防止邪气遍布三阴,形成难治之候。

  3.4气血融通论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种基本物质,吴老认为气血以“通融”为要,脏腑、经络、四肢、九窍以“通荣”为本。气属阳,血属阴,若气血不和,则阴阳不和,脏腑不调,则百病乃生[7]。《景岳全书•血证》云:“人有阴阳,即血和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说明了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气血在功能上相辅相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只有气的功能正常,血液才能行于脉道而不溢于外,发挥其濡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作用。相反,血能养气和载气,气的充盛和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和运载。人体气血依赖于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活动,才能生化、运行和输布;反之,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也有赖于气血的推动和濡养。故而吴老强调人体以气血通融和气血调和为要。

  3.5脾胃枢纽论

  脾胃位居中焦,五行属土,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脾胃乃后天之本。吴老认为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正气的强弱、疾病的发生以及药物成分的吸收和疗效的好坏,若脾胃功能佳,则正气盛,邪气无以入侵,或药物成分吸收好,疾病治疗效果佳[2]。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元气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2]。”

  饮食水谷从口而入,胃受纳腐熟饮入的水谷,在脾气的作用下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上输肺脏,肺具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之功,可将水谷精微向外、向上、向下输送至全身各个脏腑,发挥其濡养作用,从而使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得以正常运行。五脏调和,则反过来促进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使人体正气充盛,则病邪无侵扰之机,疾病无从由生。因此,吴老在组方用药时尤其注重顾护脾胃,即使是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也往往加入茯苓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等药顾护脾胃之气。

  3.6肝肾亏损论

  吴老认为肝肾亏损,其多是由于久病体虚、年老体弱引起,或肾精不足导致肝血亏虚,或是肝血亏虚导致肾精不足,精血不能互滋,阴阳不能互生互用,若一方亏损,往往导致肝肾同病。在五行中,肾属水,肝属木,两者属于母子关系;肝主疏泄,肾主封藏,故肝肾藏泄互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故精血同源,亦称“肝肾同源”;肝气肾气均可分为阴和阳两部分,肝气由肝之精血化生,肾气由肾精化生,故而肝肾之间还存在着阴阳互滋互生的关系。肝肾两脏,无论是哪一方受损皆可影响另一方的功能,或是母病及子,亦或是子病及母。

  因此,治疗时,吴老常用补血滋阴填精之品,如杜仲女贞子麦冬、熟地黄当归等。但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故常在补血滋阴填精的同时,常加入补阳之药,如肉桂,桂枝干姜等物,使阴阳互生互用,生生不息。

  4 总结

  吴生元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创新,其形成的“阳气本论、阳虚邪凑论、三阴寒化论、气血融通轮、脾胃枢纽论、肝肾亏损论”等扶阳学术思想,值得我们中医学子继承、弘扬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奠基 嬗变 创新 承继——扶阳法历代沿革剖析[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2:6-9.

  [2]吴生元.扶阳存津 擅用温通大法----吴生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16.

  [3]张存悌,卓同年.火神郑钦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0-30.

  [4]彭江云. 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简介[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04):72.

  [5]宫世常,宫庆东. 阳气的重要性[J]. 吉林中医药,2013,33(09):867-868.

  [6]刘维超,杨会军,吴晶金,等. 从阳虚邪凑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 四川中医,2015,33(10):22-24.

  [7]李露露,颜新,韩天雄,等. 论气血病机学说的演变与创新[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03):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