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 张宏斌
(本论文荣获“第六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 《滇南本草》面世580多年,一直没有英语或者其它语言的译本,这与它巨大的成就和对后世包括《本草纲目》等医药书籍编撰的直接影响力是不匹配的。由于译本缺席,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西方世界失去了认识了解这部巨著和作者兰茂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云南中医药史上的缺憾。本文以文献发掘整理入手,从医学史料价值、翻译史溯源、英译的意义、原则和对策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系统详实地整理了《滇南本草》翻译的有关史料,为第一次进行《滇南本草》的英译进行了理论探索,并从翻译原则和策略上提出了颇具创新性的意见。
关键词: 《滇南本草》 英译《滇南本草》 翻译原则 翻译策略
一、 《滇南本草》概况及医药史料价值
《滇南本草》是嵩明县杨林人兰茂(1397—1470年)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完成的,约早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2年。这本医药学著作的编撰者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他是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是滇南名士。除了《滇南本草》,兰茂还有《医门揽要》这部中医药学名著传世。
《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最早的、价值最大的中草药专著。中医药学界和文化历史学界公认《滇南本草》具有极高的价值,除了成书时间明显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写成,经十余年修改,1590年在南京刊刻),《滇南本草》是中国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这本有着中医药精华汇编性质的本草著作分为草、鸟、 兽、虫四部,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本草专著,因此作者兰茂也被民间称为“布衣科学家”。
《滇南本草》主要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珍贵著作,全书共3卷流传于世,载药458种。在研究云南本草的过程中,兰茂仔细分辨药物的性质、气味、味道,还认真地考察了各种草本生长的环境,生长条件,然后绘为图形,详加叙述,《滇南本草》中不仅记载了云南草木蔬菜中可作药者,以及许多少数民族医药与汉族医药相互结合的实例,还记述了若干药材疗效的经验及民间的秘方等。《滇南本草》中的许多药物都是《本草纲目》未载之药,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完善做出很大的贡献,尤其对云南本土医药研究具有宝贵价值。不像其他用少数民族文字写成的地区性本草需要翻译成汉语才能够被人认识了解,《滇南本草》是用汉语写的地区性本草,所以包括《本草纲目》在内很多本草书籍都受到它影响,引用其中的多种药物。 作为私修本草, 《滇南本草》的价值还体现在书中记载的药材和药物大量进入官方著作,这部著作中有约五分之一的药材收入《中国药典》,这些药材在全国中医临床配方 和中药制药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 本草翻译溯源
从传播学和影响力来看, 《滇南本草》与《本草纲目》相比,无论国际知名度和流传范围都相差甚远,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更是十分有限。
1590年,《本草纲目》金陵版面世不久之后,于1606年传到日本,曾作多次翻印并引起一波波研究热潮。1783年,小野兰山译成《本草纲目译说》一书,共 20册。1929年,又由白井光太郎依照“金陵本”译为《国译本草纲目》, 共15册, 以后又传入朝鲜。 17世纪以后,波兰人士卜弥格 (Michael Boym)在1647年特专程来中国,把《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称为《中国植物志》, 并于1659年在维也纳出版,促进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1735年法国都哈尔德( Du Halde)择要节译成法文本。1857年还有俄文译文。18世纪初,《本草纲目》传入德国。1928年由达利士(Daluasch)将它译成德文,计有14巨册。从1929年起,又陆续被译成英文版的有10余种之多,其中以伊博恩( B . E. Read)所译比较忠实地反映了《本草纲目》原著的面貌。由于《本草纲目》对西方医药学、现代植物分类学乃至博物学的巨大影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史》第一卷中说道: “无疑地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滇南本草》成就同样很高,时间更早,却一直没有完整的英文或者其它语言的译本流传,甚至国内和国外,除专业人士,知道这部著作和兰茂的人都不不太多。作为重要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流传极广,影响巨大,声誉斐然,《滇南本草》这种籍籍无名的境遇不能不令人遗憾。
从作者查阅文献和搜索到的资料来看,国内《滇南本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药材、中药的药理药效以及药品保健产品开发等,近年来,由于云南省政府重视提倡“兰学”(即研究兰茂作为云南地方名人的诸方面成就之学问),因此研究兰茂以及兰茂文化的文献也很多,但是对于《滇南本草》翻译以及翻译研究仍然是空白。通过搜索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发现,找不到专门研究《滇南本草》翻译的文章,从研究者收集到的文献看,该领域最主要的英语文献是2009年朱兆云、王京昆主编的《滇南本草》增补开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撰写的序言的英文版,英译全文5000字左右,内容包括《滇南本草》整理出版情况的回顾,兰茂生平的介绍,《滇南本草》成书与成就,由于周俊院士本人在云南药用植物领域48年的工作经历,所以2009年版《滇南本草》序言英译可算是目前最权威详细的一份资料,也是唯一可看到的英译材料。
近年来研究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可知,《滇南本草》英文和其它语言翻译资料的空缺已经成为云南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亟待解决的问题。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云南中医药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各个少数民族用自己语言文字写成的本草和医学书籍也非常丰富,但是要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形成合力,需要叫得响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和代表性符号。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从2014年开始连续举办了5届“兰茂论坛”。2018年以“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产业驱动、科学发展”为主题,2019年第6届正在筹办当中,这说明云南省中医药学和文化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以兰茂和《滇南本草》为代表的云南中医药文化应该整合为一个大品牌,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云南中医药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本省特色中医药文化传播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
三、 《滇南本草》英译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国内外推广中医药。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说的一段话,成为新时期振兴中医药的标志和指针,他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我们提供有代表性、民族性和高度价值的中医药内容,而这些内容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转换,变成目的语国家民众易于和乐于接受的知识,才能获得“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
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滇南本草》这样重要的典籍是国家中医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本草纲目》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大力普及推广。从云南地域中医药文化战略发展的角度看,要将兰茂和《滇南本草》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品牌和云南名片,必须重视翻译和相关研究工作,支持高质量的译本出版发行,要有对外宣传推广的具体规划,有对传播目的国和目的区域当地医药文化的调查研究,分阶段和批次将《滇南本草》这样优秀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介绍出去。
翻译的价值首先在于《滇南本草》英译本具有首创性。
《滇南本草》面世580多年,一直没有英语或者其它语言的译本,这与它巨大的成就和对后世包括《本草纲目》等医药书籍编撰的直接影响力是不匹配的,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也使得西方世界失去了了解这部巨著和作者的机会,不能不说是云南中医药史上的缺憾。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云南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也需要把自己优秀的地域中医药文化资源介绍给世界。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本项目在前期有一定学术翻译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翻译英文的《滇南本草》,可以填补《滇南本草》英译本空缺,具有首创意义。
其次,翻译理念具有创新性。
由于版本的复杂性,翻译英文版的《滇南本草》不是完全依据某一个版本进行全译,而是边研究边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周俊院士在《滇南本草》(增补版)序言中所说:“用近代科学知识对《滇南本草》进行整理是完全必要的。”指出了现代《滇南本草》各个版本编撰的基本原则,即以科学性为总方针以便于研究和应用,不必完全依据古代版本进行编撰,而是“取其精华,为今所用”。翻译中也要根据目的语和接受者的实际,不完全拘泥于某个版本,以现代读者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表述,综合中医药、植物学、语言学以及文化学等学科,配以最新拍摄的图片,最终形成以介绍和科普为主的第一个《滇南本草》英译本。
四、 《滇南本草》英译原则与对策
首先,确定翻译原则。由于第一次将这部重要著作翻译成英文,以对外宣传介绍为主,目标受众定位不是专业的医药学研究者,而是普通的对于云南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英语人士,因此以通俗易懂,引发兴趣,容易接受为原则。
其次,进行历史上不同版本的整理。
主要的古代版本有范本、高宏业本、务本堂本等(从1436年至今,最早的抄本是滇南范洪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滇南本草图说》,后来高宏业于康熙三十六年(1693年)加了“细开记述”,之后的代表性版本是1887年杨林人管浚多方收集,由昆明务本堂出版的《滇南本草》刊印本。)现代版本的有1943年吴征镒等的《滇南本草图谱》以及2009年朱兆云等和2007年于乃义等的版本。
再次,对于诸版本进行比较,研究目的不在于辨别异同,而是根据翻译的需要筛选内容。选择的原则突出本土性和地域性,兼及反映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内容。在整理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研究,以翻译带动研究,出版高质量译本。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兆云,王京昆. 滇南本草(增补版)[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2] 于乃义,于兰馥. 滇南本草(1975年三卷本)[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 经利彬,吴征镒,匡可任,蔡德惠. 滇南本草图谱[M]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4] 李照国.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8(4):63-70.
[5] 邱肋. 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综述[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9( 4) : 459460.
[6] 钱超尘. 内经语言研究[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15218.
[7] 李照国.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23.
[8] 张斌, 朱伊革. 深化典籍翻译研究的学理性、民族性、国际性与时代性[J]. 燕山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 5 : 60-64.
[9] 李照国.国学·人学·译学:中医四大经典译感[R].上海: 第十届全国典籍翻译研讨会, 2017.
Abstract: Diannan Materia Medica has been published for more than 580 years, but there has been no version in English or other languages until now. Its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on other materia medica books including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have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is unfair and regretful for western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an English version. Lanmao, writer of Diannan Materia Medica was not known even for modern Chinese which is a pity for Yunnan’s medical history.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historical value, translation sources and the significance by exploring and sorting out archives as well as articles to supply basic theories for the first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Diannan Materia Medica, and some innovative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Diannan Materia Medica, English vers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