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时空针灸灵龟八法针刺组)
(1)穴位处方:①时间穴位:公孙、内关;②空间穴位:九宫穴组(腰背九宫穴组+头手九宫穴组+腹足九宫穴组);③靶向穴位:足三里、阴陵泉。
注:具体计算时间穴位(公孙、内关)的时间段详情见朱勉生时空针灸实用手册[8]。提前约定病人于该时段就诊针刺治疗。空间穴位:主穴在九宫的宫位是“6”,选取的穴位则从“6”号宫位开始,即:6→7→8→9→1→2→3→4→5,如取腰背九宫穴组(表2),为右胃俞→右脾俞→左胃俞→大椎→命门→右心俞→左脾俞→左心俞→脊中,头手九宫穴组和腹足九宫穴组(表3、4)顺序按照同样的宫位数顺序依次进针。最后针刺靶向穴位:足三里、阴陵泉。
表2:腰背九宫穴组
4心俞 |
9 大椎 |
2心俞 |
3脾俞 |
5脊中
|
7脾俞 |
8胃俞 |
1命门 |
6胃俞 |
表3:头手九宫穴组
4头维 |
9 百会 |
2头维 |
3曲池 |
5 神庭 |
7曲池 |
8 外关 |
1 印堂 |
6 外关 |
表4:腹足九宫穴组
4梁门
|
9中脘 |
2梁门 |
3天枢 |
5气海 |
7天枢 |
8 三阴交 |
1关元 |
6 三阴交 |
(2)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0×40mm、0.30×25mm)。
(3)进针的顺序与体位:时间穴位按男左女右的顺序进针。空间穴位按主穴所在的九宫号顺序进针。首先平躺针刺时间穴位,再扶患者坐起针刺腰背九宫穴组(腰背九宫穴组的穴位针尖向下成15°平刺,便于患者留针平躺),再让患者平躺针刺头手九宫穴组和腹足九宫穴组。最后针刺靶向穴位。
(4)手法:采用捻转补法。
(5)留针与取针顺序:留针30分钟,取针时先出时间穴位,再出头手九宫穴组和腹足九宫穴组,最后扶患者坐起,取腰背九宫穴组。原则是先针刺者先出,出针也讲究顺序,每个穴组按照进针顺序出针。出针时用干棉签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2.2 对照组(常规针刺组)
(1)穴位处方: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丰隆、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参照高校“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9]中泄泻病的治疗方案。
(2)操作:①针刺手法及针具选取同治疗组;②针刺顺序:先取坐位针刺脾俞、大肠俞(针尖一律向下成15°平刺,便于患者留针平躺),再取仰卧位,针刺天枢、阴陵泉、上巨虚、足三里、丰隆,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后按压针孔取针。
2.3 治疗周期 两组均每周3次,10次1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评定观察
3.1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评分
评分标准主要参照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10]。按两组患者出现主要和次要症状进行评分。按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分0、3、5、7分。
(2)肠易激综合征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11](Irritable bowel syndrome-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IBS-QOL)
IBS-QOL量表为特殊性量表中的典范,己经逐渐被用于IBS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中[12-13]。由34个条目组成,原始积分经过标准化处理,由8个维度组成,每1维度得分在0-100分内,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每个条目分无症状、轻度、中度、偏重、严重5个等级,分别计5、4、3、2、1分,每一方面得分通过公式转换使其值在0-100范围内,理论上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转换分数=(原始分数一最低可能分数)÷可能分数范围×100。各维度所属的条目及初得分可能的分数范围见表5。
表5 IBS-QOL各维度所属的条目及初得分可能的分数范围
(3)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注:计算方法据尼莫地平法。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者,采用t检验(组内的前后比较采用两组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用均数±标准差(`c±S)表示。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0.05为检验水平。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5 疗效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6.7%,治疗组在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单位:例)
注: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Z=-2.654,P=0.008<0.01,提示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效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