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组患者血流速度变化对比(X±s.cm.s)
由表3可见,治疗前3组患者在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温阳通督组和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温阳通督组在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优于常规针刺组;温阳通督组和常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温阳通督组较常规西药组更能显著改善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常规针刺组和常规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常规针刺组和常规西药组在改善其血流速度方面相当。
3.讨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并非局限性的大脑缺血,而是指大脑普遍的血流供应不足的一种状态。现代医学认为诸多原因引起的脑循环障碍均可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长时间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容易引起脑细胞发生慢性缺血改变,出现皮质萎缩、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变性等各种病理损伤[3],使得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脑卒中及痴呆等严重后果。目前临床多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且需长期服用,其毒副作用对肝肾及胃肠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其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主要病因是脑大、中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可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播散性小动脉硬化和微动脉的玻璃样变。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年老体虚或平素气血亏虚或劳逸过度等气血不能正常运行,瘀滞于经脉脑络,使清窍闭阻,清阳不升所引起。督脉,入属于脑,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督脉不仅别络太阳,而且一部分与太阳经并行,在膀胱经上有各脏腑精气输注之所,因此督脉与膀胱经对于调节五脏六腑之阴阳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海,百会穴位于巅顶,是“脉气所发”穴之一,也是激发督脉经气的重要施治穴位,取之有升清降浊、熄风益髓之功效,灸之可以振奋一身之阳气,“阳气者,精能养神,柔则养筋”,风池穴乃风邪蓄结之所,为手少阳、阳维之会,无论外风、内风皆可取之,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风池穴位于上颈段,深层有椎动脉,针刺可缓解椎基底动脉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大杼为“骨会”,具有强筋骨的功效,完骨、大椎均位于头项部,为近部取穴,可以疏调头部气机,祛风止眩,颈百劳穴处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重迭之处,联络沟通二脉,具有疏经活络之功。
温阳通督法在督脉及上颈段穴上温针灸,以《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和《素问•调经论》“病在骨,卒针药熨”[4]为理论基础, 艾灸疗法借艾绒燃烧后产生的温热刺激渗透到表皮、血管及结缔组织,故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提高血流速度。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的作用集于一体,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上穴位相配可有效缓解上颈段肌肉的紧张、痉挛,恢复力的平衡,减少对颈上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刺激,从而改善促进脑部供血。
综上所述,温阳通督法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的作用集于一体,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诸穴相配针而温之达到温补督脉、疏筋活络、温通气血、祛风止眩之功。其疗效肯定,操作简便,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大友英一.脑梗死と慢性脑循环不全症(脑动脉硬化症)[J].脑と神经,1991,43:80
[2] 陈兴良,陈敏,华雅,等.慢性脑供血不足针灸治疗现状[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3):54-55
[3] 王维,吴江.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脑区MAP-2的经时变化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10):879-881
[4]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