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如: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毕业生,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云南省名中医。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主编,新世纪高等院校中医药规划教材《金匮要略》主审。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孟如教授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课题。此外,任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者共12部,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云南省科技成果奖和云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技多项成果奖。
“中医并非我所愿。”孟如教授说道,“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我会成为一名中医。”在“第三届兰茂论坛暨2016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上,孟如为400多位中医药界同仁做了《问题与思考——我的中医之路》学术报告,她把自己大学时代以及工作时期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分享给大家。相信有很多“云南中医”粉丝和中医药界同仁们都很喜欢孟如教授,为了让大家对她有更深得认识,并且进一步了解她对云南中医药事业发展得想法,云南中医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孟如教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她都说了啥吧!
从医之路:误打误撞踏上了学习中医之路
考大学时,孟如的母亲建议她学医,而且是西医,理由是医生这个职业在任何时候任何年纪都会被需要,后来她填志愿时也按照了母亲的意思填报了西医院校。但是,后来为什么会学了中医呢?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孟如教授说:“我的同桌对中医十分感兴趣,但是在填报志愿时她没发现有中医院校,为了安慰她,我在最后一个志愿栏里填报了中医学院。”她解释,报志愿那一年是1956年,周总理特批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这是中医学员首次出现在高考志愿中,所以同桌没发现,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年只要报了中医学院的都会被优先录取,就这样她走上了中医的道路。“我并没有因为被录取进入中医院校而伤心,因为我觉得兴趣可以培养,只要我看到兴趣点,我就会努力学,愿意学的才能成为高材生。”孟如教授坚定地说。转眼就到了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但她一心只想从事临床工作,后来如愿的被分配到了云南省中医医院内科病房工作,可短短一年后又被调到云南中医学院任教。她迅速调整心态,转变工作方向,创新教学。
教学新思路:坚持临床和教学相结合
孟如教授认为,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临床有效果,谁还能说它没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光有理论,纸上谈兵不行,所以必须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她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教学进行临床。她说:“我在成都中医学院学习过,有当学生的经历,我能体会到学生学中医的不容易,所以,我讲中风的时候就先把学生拉到中医医院看看中风病人是什么样子?内风肝是什么样子?先有感性认识,课堂上讲的知识就更容易接受,所以我坚持了临床和教学的长期结合,我从来不间断临床。”
工作感悟:不断挑战 学习新知识
在采访中,当记者询问孟如教授,是什么让她坚定信心从事中医事业时,她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在小板桥带实习生,有一天,一位上了年纪的男人用板车拉着一个病人来找我,和我说是他的女儿,患病后长期治疗无果,希望我能帮他女儿看一看。小姑娘全身浮肿,伴有咳嗽、气喘、高热,脚背红斑表面附有鳞屑,是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严重,同事都说这个病人治愈的可能性不大。当时了解到他家条件差,根本付不起高额的住院费用,加之姑娘的病情严重,如果一路颠簸到医院情况很不妙,再看到这位父亲焦急的面容和姑娘痛苦的表情,我决定,上门为她看病。我到现在都清楚的记得我进门时小姑娘看我的眼神。我并没有治疗这个病的经验,但是我查阅大量书籍,先把高热退了,然后解决咳嗽、浮肿,慢慢地,病情有了起色。”孟如教授表示,医生不能放弃病人,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要积极挑战,在挑战中吸取经验。癌症被称之为不治之症,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解决它的办法,只要我们敢于挑战,一步一个脚印走,肯定能攻克难关。
中医药事业: “人才发展、互联网运用”至关重要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的相继出台,表明了国家以及云南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孟如教授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有信心承担起这份使命和责任吗?首先,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实践功底,继承前辈的经验,特别是兰茂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要认识到中医药必须要有时代感,所谓中医药的时代感,就是中医药的特色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我们要不断创新,必须要有问题意识,不断挑战,做到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再思考。”孟如还提出,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作为医务工作人员应该利用互联网快捷、活跃、及时的特点,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更广阔的知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中医药从业者的努力。
上一篇:张震:打击中医骗子,科普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