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1△,姜云武[]3,陈敏[]1,张莎[]1,段正礼[]2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0级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00;2云南省中医医院2020级规培生,云南昆明650000;3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运动针法是边针刺边进行患处相关部位活动以缓解疼痛,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手法。可用于运动系统疾患和内脏疾患,也可用于神经系统疾患。在某些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法,尤指对痛症有更佳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理主要为:得气,治神;以“动”为通。因社会、生活、家庭、经济等因素,许多疼痛性疾病的患者都需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治疗,以缓解身体的不适,减少心理的焦虑,减缓生活的压力。此法取穴少,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运动针法;痛症;医案
运动针法,亦称互动式针法、动静针法、动气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下,边针刺边进行患处相关部位活动,以调动患者调节自身阴阳能力的一种缓解疼痛,治疗疾病的针刺手法[[[] 王元.运动针法应用概述[J].四川中医,2013,07:169-172.]]。
运动针法在古籍文献中并未提出,实为古代导引术与针刺疗法的结合[[[] 樊志杰.动气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运动针法最早出现于1975年版杨伟杰医学博士的针灸专著《针灸经纬》,书中首次提出“动气针法”[[[] 杨维杰.针灸经纬[M].台北:志远书局,1987:60.]]。运动针法可用于运动系统疾患和内脏疾患,也可用于神经系统疾患。在某些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法,尤指对痛症有更佳的临床疗效,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姜教授认为运动针法作用机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论治。
1、得气,治神
从中医学理论来说,运动针法注重针刺局部得气,强调“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的整个过程中,以“得气”为首,行针与患处的活动必先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医者针刺施术可以催气,使气至病所,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处时,医者与患者均密切关注患处活动情况和疼痛缓解情况,实际上是调动“患者之神”和“医者之神”相结合,以提高患者调动机体的阴阳调节能力,加速气至病所,从而提高疗效。历代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治神”,《灵枢·本神》中载“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在整个针刺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活动患处与医者行针法相结合,使局部穴位“得气”感催至患处,气至病所,疏通经络,通则不痛,从而进一步缓解疼痛,提高疗效,医治疾病。
2、以“动”为通
“动”是运动针法的关键。运动针法在进针达一定深度,患者有得气感后,术者以捻转手法为主,增强患者的得气感,以弹法、刮法、摇法和飞法等手法为辅,施用于不同病情的患者,一般得气感越强,效果越好。活动患处:颈、肩、臀、腰、腿等部位以屈伸、旋转为主,胸腹部则以胸或腹式呼吸的方式进行深呼吸[[[] 陈爽白,高旸,段可杰,孟向文.互动式针刺法的探讨[J].针刺研究,1998,04:315-316.]]。患者活动患处,激发经气循行,使针刺局部的得气感达到病所,从而疏通经络,宣通气血,调节脏腑,通则不痛[[[] 张爱军,陈峰.运动针法临床应用心得[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12):903.]],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治疗疾病。
在临床上,运动针法选穴原则主要有近端选穴、远端选穴、对应关节选穴等配合巨刺法、缪刺法等方法进一步缓解疼痛[[[] 高桃,郑倩华,张树森,侯廷惠,李瑛.运动针法治疗痛症的应用及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07):1523-1526.]]以治疗疾病。以下两则医案便以运动针法迅速缓解患者疼痛以治疗疾病为例。
姜云武教授为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针灸学会会长,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笔者有幸成为姜云武教授的研究生,在跟师临证中, 深得教悔,经反复揣摩,结合导师经验运用运动针法治疗痛症的两则经典医案分享于大家。
医案一:何某,女,26岁,学生,2021年1月5日就诊。主诉:右肩颈活动不利8小时。现病史:患者晨起觉右肩颈疼痛难耐,头部俯仰、旋转明显受限,右肩关节被动上提,头稍偏向右侧,肩颈疼痛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自行在宿舍平躺休息、局部热敷,未见明显好转。询问病史:患者既往有落枕病史。查体:上述症状仍存,痛苦表情,肩颈肌肉较为僵硬,右甚;肩背部斜方肌处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左肩井压痛(+),右肩井压痛(+++)。右肩水平线高于左肩,舌红,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弦细。诊断:落枕。治则:疏经通络止痛。治法:1、取穴:左养老穴,左后溪穴。2、嘱患者坐位,让患者在术者行针过程中缓慢活动颈部,颈部在所能忍受疼痛范围内,先从中立位缓慢旋转至右侧极端位,再缓慢旋转至中立位。术者先双手及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用1.5寸(0.30mm*40mm)一次性毫针针刺左养老穴,进针达一定深度,患者得气后,术者缓慢行针刺捻转法刺激此穴,刺激强度在患者能忍受的疼痛范围内由轻至重,逐渐增加,配合患者颈部主动旋转,行针三次后取针。患者即诉肩颈疼痛明显减轻,头部左右活动幅度明显增大,右肩可放下,但仍觉头部上下运动受限,无明显改善。遂术者续用1.5寸(0.30mm*40mm)一次性毫针针刺左后溪穴,手法同前,嘱患者头部在所能忍受的疼痛范围内缓慢上下活动,三次手法后取针,患者觉头部上下活动明显好转。针后,查体:右肩颈部肌肉僵硬较前好转,肩井处压痛较前明显好转,右肩井压痛(+),患者诉颈项肩背部僵硬感较前明显好转,右肩颈疼痛感明显好转,头部已可俯仰、旋转,自诉上述症状已好转80%。第二日追溯病情,患者诉已无明显不适,生活工作自如。
按语:落枕:又称“失枕”、“失颈”,指颈椎周围或者颈肩部肌肉的痉挛和筋膜的炎症[[[] 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1).]]。临床表现:入睡前病人一切正常,醒后出现颈肩部疼痛伴明显颈肩部活动受限,一般发病较急。此病案据患者症状和病史可诊断为“落枕”。患者发病8小时,病情较急,姜云武教授认为运动针法相比传统针刺法对急性痛症有更好的疗效。此病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运动针法配合缪刺法,远端取穴原则,术者远端行针配合患者近端患处局部运动,使气至病所,从而疏通患处局部阻滞的经络。“养老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之郗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阳经郗穴多用于治疗气形两伤的急性肿痛,又因《灵枢·经脉》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小肠经循行所过颈肩患处,《灵枢·经脉》载“是动则病,……不可以股,肩似拔”,手太阳小肠经本经病变可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项不能左右转动,故以运动针法针刺养老穴,可较迅速缓解颈肩部肌肉僵硬、疼痛及颈部左右旋转功能异常。“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在手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难经·六十八难》中云“井主心下满,……输主体重节痛”故“输穴”可主肢节疼痛,所以后溪可缓解颈肩疼痛;督脉位于后正中线,循行经过头颈后正中线,故可主头部上下运动,后溪穴与督脉同气相求,所以用运动针刺法针刺“后溪穴”可迅速缓解头颈部上下运动受限之症。
病案二:和某某,男,46岁,警察,2020年11月28日因“反复右下腹胀痛、灼痛2月余”就诊。患者2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右下腹胀痛、灼痛,遇热痛甚,行走受限,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现上述症状仍反复存在,运动过多、食热物后右下腹疼痛加重,纳可眠差,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既往有肾脏移植术病史。患者为缓解上诉不适,至云南省中医医院-姜云武主任针灸科门诊就诊。查体:疼痛部位属右下腹,靠近阴囊前侧,压痛明显,局部可见一条15cm手术疤,患者痛苦面容,精神较差,身子前倾,步伐缓慢。诊断:腹痛;中医辨证:肝经郁热;治则:疏肝泻热,通络止痛。治法:1、取穴:双蠡沟穴、双太冲穴。姜云武教授嘱患者平躺,双手及穴位局部消毒后,用1.5寸(0.30mm*40mm)一次性毫针先针刺双蠡沟穴(左右穴位针刺顺序不分先后),进针达一定得气感后行捻转泻法,行针过程中嘱患者配合腹式深呼吸,行针三至五次,行针强度在患者可耐受的疼痛范围内由轻至重,逐渐增加,此穴行针后,患者诉右下腹疼痛较前减轻,局部压痛范围减小。后续用1.5寸(30mm*40mm)一次性毫针针刺双太冲穴,进针达一定得气感后行捻转泻法,嘱患者行针过程中配合腹式深呼吸,行针三至五次,行针强度在患者可耐受的疼痛范围内由轻至重,逐渐增加,此穴行针后,患者诉右下腹疼痛明显较前减轻。两穴针刺治疗后,患者痛苦面容好转,右下腹疼痛明显好转。查体:局部压痛点从治疗前6-7cm直径的圆片状变成点状,疼痛范围已明显减小。下床后身子已可直立,自诉疼痛已缓解60%。间隔一日患者前来门诊,诉右下腹疼痛已明显缓解大半,精神可,余无特殊,续针。针后一天追溯其病情,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已无明显疼痛,后未来治疗。
按语:姜云武教授诊断此病属腹痛范畴,在外院已行相关检查,可排除器质性脏器病变引起的腹痛,故可进行针刺治疗。患者疼痛部位属右下腹、近阴囊前侧,《灵枢·经脉》中云“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故疼痛部位属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结合舌脉象可辨证为:肝经郁热。需疏肝泻热,通络止痛以缓解患处疼痛。姜云武教授认为运动针刺法相比传统针刺法对经络郁滞型痛症有更好疗效,故患者右下腹疼痛2月余未见明显好转,可尝试运动针刺法。此病病机为:肝经郁热,郁滞经络,则肝经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致右下腹疼痛。运动针法配合远端取穴原则,术者远端行针配合患者缓慢平稳腹式深呼吸,使气至病所,从而疏通局部气血阻滞的经络。“蠡沟穴”属足厥阴肝经之络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疼痛,故以运动针法针刺蠡沟穴,针刺远端以配合患者腹式呼吸则可一定程度缓解右下腹疼痛。“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可触及足背动脉。《难经·六十八难》载“井主心下满,……输主体重节痛”故“输穴”可缓解经络循行处疼痛,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元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抵抗病邪,调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故太冲、蠡沟可疏肝泻热、通络止痛。
小结,运动针法对痛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取穴少,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但取穴和治疗仍需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经络辨证,明确病位病机,规范操作,此诊疗方式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因社会、生活、家庭、经济等因素,许多疼痛性疾病的患者都需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缓解身体的不适,以减少心理的焦虑,降低生活的压力。以上两则医案可供临床进一步适用。
参考文献
[] 王元.运动针法应用概述[J].四川中医,2013,07:169-172.
[] 樊志杰.动气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 杨维杰.针灸经纬[M].台北:志远书局,1987:60.
[] 陈爽白,高旸,段可杰,孟向文.互动式针刺法的探讨[J].针刺研究,1998,04:315-316.
[] 张爱军,陈峰.运动针法临床应用心得[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12):903.
[] 高桃,郑倩华,张树森,侯廷惠,李瑛.运动针法治疗痛症的应用及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07):1523-1526.
[] 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1).
- 上一篇:管氏益脑十六穴的临床应用
- 下一篇: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