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专题 > 第十一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中医药“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建构路径研究

2024-12-03 13:57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王瑛

(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深入剖析中医药“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独特价值及实践路径。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为“仁和精诚”的核心要义,不仅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更是对医者仁心、医道和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度概括。同时,中医药“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对培育“和合”理念、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科普教育,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及如何提升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旨在为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进而赓续中华文脉。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的小康情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目前,学术界对中医药文化展开了多层面的研讨,众多学者从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国际交流传播、育人功能等多个维度探讨了中医药文化的践行。在理论层面,学者们已经勾画出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发展脉络,如赵海滨提出创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岑孝清提出中医药文化思政育人。然而,较少有学者从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角度进行系统阐述。鉴于此,本文从内涵、价值意义及建构路径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医药“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赋予时代新义,旨在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从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医药“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的内涵阐释

  “仁和精诚”凝聚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中医药在多个维度取得的成就,高度概括为医学伦理、医学理念、医学技能和医学道德。“‘仁和精诚’是中医药价值观的文化精髓和高度凝练”[[[]田世宏.刍议中医文化价值观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软实力培养的意义[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03):122-124.]],深入探究其内涵对推动中医药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体现为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

  (一)医心“仁”

  “仁”字代表中医药的医学伦理。医心“仁”体现医者对患者的人道关怀与仁爱之心。“仁”彰显了中医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表现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医药文化承载“医者仁心”之崇高道德,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德载物”之精髓。“仁者爱人是医者的道德初心”[[[]胡一平,虞立,徐文主等.中医药文化涵养新时代医药高等院校师德师风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4):170-172.]],经世代医家传承发展,“仁”这一理念得以不断继承与发扬。受儒家“仁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医心“仁”秉承“爱人”“仁爱”的核心理念,注重关心民众疾苦,致力于为民解忧。医者普遍认为,轻视医学即失“仁”之本,这一共识彰显儒家在医学伦理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儒者因恐仁德有缺,故争相习医以修身。在儒家思想中,“仁”为最高道德规范,亦为医家行为准则。历代名医因受儒家“仁”伦理道德熏陶,皆以高尚医德著称,进而形成关心民众疾苦、重义轻利、贫富如一的医疗作风与谦逊好学、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养内慎外”“三分治七分养”等思想,均为儒家知本、治本、务本之体现。儒家“仁者寿”“中庸”“致中和”等理念,体现张弛有度、涵性雅情、起居有节的养生方法,并作用于生理与心理。中医药生命观与《易经》《道德经》《论语》等传统文化世界观高度契合,中医药融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哲学理念,形成“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医学伦理及“中医治人”“上医治国”的人本思想。医术被誉为“仁术”,其概念源于《孟子》,原指治国之术,后演化为对医术之赞誉。“仁术”强调医者坚守爱人、爱己之仁爱思想。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仅展现了中医药文化仁医的价值观,而且深刻体现医者之崇高抱负。自北宋起,因秉持“良医以仁术救世”之理念,至明朝更有“医者,圣人仁民之术也”之论述,明代张浩更以《仁术遍览》命名医书,此举凸显“仁”为医者立身之本,展现医者期盼天下归仁之美好愿景。

  (二)医道“和”

  “和”字代表中医药的医学理念。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即“天人合一”与“阴阳平衡”,并主张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应保持和谐统一。在注重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理念下,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内在环境实现治疗疾病,这体现其对生命整体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关注。“和”内涵深厚,义理深远。“和”指气血、脏腑、经络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中医药在医疗实践中注重气血之和、脏腑之和、经络之和等状态,这些无不彰显“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表现为阴阳平和的生理状态,人们以阴阳互调为原则,讲究身体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阴阳失衡则疾病生。医者需调阴阳以治病,恢复人体和谐状态。阴阳平和状态是万物生长的前提,即人们致力于实现一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平衡状态。“中和”根源可追溯至《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在阐述人的本性源自天命,遵循这一本性便是道。“喜怒哀乐之未发”描绘个体最为本真的性情,这种性情与自然界中的阴阳之道相互映照。“和”代表喜怒哀乐情感的恰当表达,这种表达符合人类行为的节度原则。实现“中和”就是达到世间万物的和谐状态。“中医价值观是以天地自然为价值主体,以人在天地自然中达到整体和谐为价值取向。”[[[]张其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J].中医杂志,2018,59(22):1895-1900.]]人们以和谐共生为主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皆受自然环境影响。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实现健康长寿的基础。“和”体现为人我和谐的社会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关乎身心健康。医者应以和为贵,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而提升治疗效果。“和”体现调和致中原则,医者注重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本,以调整患者整体状态为治。在处方用药时,医者需以调中致和为旨,确保阴阳和、气血和、四气和、方药和、针法和,以达到手到疾除的治疗效果。“和”表现为医者修养,医者应以信和、谦和、温和的态度对待患者和同道。在与患者交流时,医者应言语温和、待患若亲,展现诚信笃实的医德医风。在与同道相处时,医者礼让谦和、互资相长,打破门户之见,共同为患者健康贡献力量。

  (三)医术“精”

  “精”字代表中医药的医学技能。中医药以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医术“精”。医者需具备深厚医学知识和精湛医疗技能,才能准确诊断疾病并有效治疗患者。“精”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特质,体现对医学知识追求和创新精神,并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持续发展。在医术锤炼与实践中,“精”凝聚缜密准则与专注态度。医术精湛与敬业勤勉,始终贯穿于医者从医生涯之中。医者凭借高超的医术造福于民众,恪守敬业之道,勤勉不息。医者需深研医理,持之以恒地追求医术卓越,以期在医术上不断精进。“惟精”之道,实为医者追求至高“惟一”境界的必由之路。王阳明曾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为追求“惟一”之境界的“惟精”之道。欲成大医,必在“惟精”之道上深下功夫,方能达到医术之巅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术并驾齐驱,具备经世致用特色。自温病学派崛起,中医药学应社会之需,凭借精湛医术广泛救治急性传染病患者,展现医学底蕴与实用价值。孙思邈为中医人树立“大医精诚”理念。在践行医术前,医者需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之精神,深入钻研医学知识领域。通过深入剖析药王孙思邈所倡导的价值追求,“精”不仅体现中医医术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还为医者提供实践指引。一是在医者学医过程中,“精”体现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精神。正因为对医学知识深入钻研与不懈追求,医者才能成为优秀中医。医者需广泛涉猎医学典籍,深研医理医道,并将这种精勤治学态度始终贯穿于医学实践之中。二是在行医过程中,“精”体现为医者对精湛医术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医者需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三是“精”提醒医者需秉持严谨治学态度与持续学习精神。中医药学思维方法独特,诸如取象运数、直觉体悟等,这要求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寻与领悟。医者需保持对医学知识的敏感与好奇,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医学实践变化与需求。唯有医者具备深厚的医学理论、高超的医术技能、精勤治学的态度及持续学习的精神,医者临证方能不惑,救死扶伤,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四)医德“诚”

  “诚”字代表中医药的医学道德。医者应以诚信为本,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坦诚交流病情,不隐瞒不夸大,以此赢得患者信任和尊重。“诚”强调医者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医者需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并不断提升自身医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诚”作为中医人的价值尺度,实为仁心仁术的重要体现。对医者而言,“诚”不仅体现责任与品质,更彰显他们求真务实、真实无妄的人格力量。在古代,诸如华佗、壶翁等苍生大医,他们以悬壶济世为己任,成为后世医者所敬仰的楷模。“诚”作为医者学医行医的基石,医者必须心怀诚谨,术业精能,方能达到治疗效果,否则便违背良医之道。《荀子》曾指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医者必须心怀至诚之心,笃守诚信之道,方能在医学领域取得真正成就。在深化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理念过程中,中医药文化“诚”得以体现,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诚信原则,展现中医药文化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因为优秀中医人追求治病救人的高尚境界,更是坚守“至公无私”的价值准则。“诚”不仅为医心“仁”之外显,更是医者必备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医德“诚”内涵深广,它要求医者在治学方面展现实事求是精神,在科研方面秉持实事求是态度,在用药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待患方面展现竭诚救治精神。在治学方面,医者需怀至诚之心,踏实进取,探求医学知识。这种求真务实态度,是医者成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保障有效治疗患者的关键抓手。在科研著述时,医者应严禁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以诚信为本,确保研究成果真实可靠。这样既尊重医学科学,亦对患者与公众负责。在处方用药方面,医者应当实事求是,依据患者实际病情与需求来制定治疗方案,切忌为牟利而过度诊疗。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是医德“诚”的重要体现。在进药炮制时,医者必须剔除伪劣药材,选择上乘之药,并依法炮制,以确保药物的质量与疗效。这一举措既是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彰显医者职业道德。在对待患者方面,医者需真诚恳切地与患者交流,严守医密,以诚信赢得患者信任与尊重。同时,医者切忌虚言诳人、危言相恐或炫耀神方秘术以惑众,应保持医学科学严肃性与专业性,以维护医学行业声誉和患者利益。

  总之,在中医药文化中,“仁和精诚”思维与生活方式体现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仁”体现医者仁心,关爱患者,“和”则强调人体内部平衡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代表对医学知识精益求精,医者追求医术“精”湛,“诚”则是对待患者和医学事业真诚与忠诚。“仁和精诚”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已获中医药界的普遍认同与广泛应用。这对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对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科研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以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药“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中医药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既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智慧财富。“仁和精诚”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价值引领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彰显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文化价值观提供注解与补充。

  (一)培育“和合”理念与思维方法

  《素问》曾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自然法则。调和阴阳之道能抵御疾病,延长寿命[[[]张丽霞,吴水盛.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医防病治病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04):1017-1019.]]。中医“调和治平”理念与方法,不仅适用于医治疾病、调理人体,更可应用于治国理政。只有团队、学派或国家能确保人际和睦、团体融洽、国际友好,同时内部机制协调一致、运转顺畅,就能实现平和安泰之境。“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深刻揭示防病为先、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健康理念。在阐释治病与防病思维时,中医药学运用阴阳辩证关系作为核心理论,着重指出身体疾病多源于阳气匮乏、正气衰弱。调和阴阳以实现“和谐统一”的境界,是中医药学的核心所在。在中医药文化理念中,“治病求本”与“扶正怯邪”思想旨在通过激发与强化体内正气,以有效抵御外来病邪之侵袭。这一理念将生命有机体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深刻认识到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从而增强整个机体的抗病能力。个体内部正气培养与维系,离不开日常饮食规律与起居有节。宣氏儿科“坚持中西医并重”[[[]习近平: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J].旗帜,2019,(08):6-7.]],不仅继承中医针灸、推拿等独特疗法,更巧妙地嵌入西医先进技术,从而在浙江省早期中西医结合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杰出的学术流派。宣氏儿科积极深化全国范围内交流合作,通过学术会议与众多知名儿科流派代表进行探讨与交流,提升业界影响力。宣氏儿科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汲取中西医学的精华,并运用“和而不同”的智慧,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成为现代儿科医学领域的璀璨明星。在培育“和合”理念与思维方法方面,宣氏儿科贡献卓越,其“和而不同”的智慧不仅推动流派自身不断发展,为整个中医药学界树立典范,还提升中医药学水平,更推动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

  (二)增强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核心价值“仁和精诚”深刻诠释了中医药的精神内核,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中医药学,历经千年风雨而历久弥新,是全球范围内硕果仅存的古代自然科学瑰宝之一。相较于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古老医学体系,中医药学是保存得最为完整且具有丰富的医学智慧。中国拥有济世救人、历史悠久的医疗体系,实乃国人之骄傲与自豪。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医学瑰宝,其诊断疾病的手法独具匠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精准把握病情。在治疗方面,中医药学同样展现出深厚底蕴,利用汤剂、散剂、膏剂、丸剂等方药内服,能有效治疗内科疾病。中医药学通过敷药、服药、手术及其他物理方法,巧妙应对外科疾病。中医药学还注重非药物疗法的运用,如针灸、推拿、按摩等,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在中医人文精神熏陶下,中医药强调着生命至上、医术“精”湛、救死扶伤的崇高理念。在抗疫精神引领下,中医药展现珍视生命、崇尚科学、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在核心理念指引下,中医药蕴含顺应自然、身心和谐的深刻哲理。在流派发展推动下,中医药展现同心协力、共同进步的积极态度。无论何时何地,中医药始终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智慧、人文精神与仁爱美德。现代医疗体系的诞生,是全球医学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晶,绝非欧美国家所独有。中医药历经世代有序传承,并不断焕发新生,为国民健康筑起双重保障。中医药学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卓越疗效,不仅让人们对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中国哲学理论深信不疑,更让人们坚定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心。中医药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历代科技成果精华,其既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又是古代科学的璀璨瑰宝,更是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媒介。

  (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国际影响力

  自古以来,中医药便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之瑰宝。“和而不同”理念,作为人类和平共处的基石,对维护世界稳定与和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国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坚决摒弃文化霸权思维,避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坚持合作而非对抗,展现出负责任大国风范和担当。通过商贸活动桥梁,中医药所蕴含健康养生理念得以广泛传播,为沿线国家民众带去健康福祉。在晋唐时期,中医药学传播范围广泛,不仅东传至日本,更西至西域,留下中外医学深入交流的印记。而到宋元时期,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国家医药事业亦深受中国医学智慧的启迪与影响。当前,中医药已遍布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独特的针灸疗法更被多国家主流医疗体系所接纳。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和而不同”理念的践行。该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核心理念,致力构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文化互容的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及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能携手并进,共同促进发展繁荣,增进相互理解,加强交流合作,从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一倡议不仅构建经济合作新框架,更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平台。它充分尊重各国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鼓励各国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务实合作,参与国家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中医药发展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先进的医疗技术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极高声誉,充分展现中国智慧与魅力。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医药更是成为中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友好合作、共谋发展的坚定决心。通过医疗卫生这一独特视角,中医药让人们看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中国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坚定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

  三、实践“仁和精诚”: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的建构路径

  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沧桑而历久弥新,足以证明其独特魅力和传统价值。中医药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不断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使其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一)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

  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宣传工作,深入理解和把握独特的生命观、自然观、社会观与健康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石[[[]黎斌.珠海市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07):188-191.]],高校通过宣讲中医药文化知识、编撰文化丛书、建设文化长廊等多元形式,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一是开发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课程,编撰适龄专业教材读本。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众生活,通过广泛传播中医治病防病理念,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一部分,从而逐步提高民众健康素养。二是应借助吸引眼球的形式和深入人心的内容,通过让中医药科普读本进入中小学课堂,来增强中医药文化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旨在提升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与亲近感,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制定鼓励名医名家走进校园相关政策,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鼓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专家走进校园,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专题讲座,为中小学生讲解中医典故,传播中医理念,分享名医故事等,帮助师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在网络信息时代,应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积极开发新宣传方式与渠道,借助直播平台,生动讲述中医药文化精彩故事,同时创造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卡通人物和动画作品。

  (二)平衡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医药文化以包容性,在广泛吸纳各家思想基础上,经过融合与创新,得以发展壮大。“仁和精诚”价值观既助中医药守正前行,又促其在尊古基础上焕发新生。在《黄帝内经》这一经典之作中,中医药理论体系在形成初期便广泛吸纳天文、地理、阴阳家、术算、农家等诸多重要思想。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中医药更是巧妙地借鉴儒、道、释三家思想精华,摒弃其糟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中医药文化展现出旺盛生命力与求知欲。自《内经》首次提及温病概念起,仲景便将温病巧妙融入《伤寒论》体系之中。在宋金元时期,温病理论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石,得以进一步深化发展。至元末,王履明确主张“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坚决反对将二者混为一谈。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四大家的涌现,温病理论在理论阐释、治疗法则、方剂配伍及药物运用等方面,已构建起了完整且系统的体系。从温病学演进历程中,深刻体会到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必须坚守中医思维特色和文化价值观,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医学文化的优点。构建中医药数据库,确保中医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焕发新活力。打造现代化分析实验室,确保中医药不断展现新生机。培养一批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确保中医药持续保持强大生命力。必须始终坚守中医药“仁和精诚”文化价值观,以仁爱之心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以精湛医术为民众带来福祉。必须以精诚合作为基石,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之间有机融合。必须以精益求精为动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与水平。

  (三)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与影响力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璀璨瑰宝,凝聚中华文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智慧结晶。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共同面临严峻考验的特殊时期,我国援外中医人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和大国担当的坚定立场。浙江省中医院第十四批中医师团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毅然决然地奔赴非洲抗疫最前线,执行艰巨的医疗援外任务。在长达18个月任期里,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中医师团队仍凭借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精神,向纳米比亚人民传递“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信念。在纳米比亚这片医疗资源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病魔肆虐、缺水少电的土地上,中医师团队顶住重重压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当地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服务。他们积极投身于抗疫斗争,抢救危重症患者,无私分享抗疫“中国经验”,向世界展示中医坚强意志和硬核形象,也彰显中医药学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中医药始终秉持开放包容态度,不断完善自身,致力于维护全人类健康福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步伐紧密相连。正如“人类共享一个地球,各国同处一个世界”理念,健康是全球人类共同追求与期盼。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医药所展现出诚信合作、友善睦邻、和谐共处的和平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美好色彩。中医药集防病治病、健康养生之大成,为国内外民众健康福祉提供坚实保障。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搭建一座跨越海内外的沟通桥梁,为构建人类大健康格局贡献中国智慧。将中医药文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借助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毛静.中医药院校党建工作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09):1732-173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nevolence and sincerity"cultural values

Wang Ying

(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China)

  Abstract: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ich connotation,unique value and practice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nevolence and sincerity"cultural values."Benevolence","harmony","precision"and"sincerity"of medical ethics are the core of"benevolence and sincerity",which not only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but also highly summarizes the benevolence,harmony of medical ethics,exquisite medical skills and noble medical ethics of doctors.At the same time,the cultural values of"benevolence and sincerity"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cultivating the concept of"harmony",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and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From multiple dimensions,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and how to enhanc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values,and then continue the Chinese context.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Benevolence and sincerity;Cultural values

  中医药应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借助政府引领、社会协同、民众广泛参与多元化传播模式,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临床实践独特优势,开展教育科研等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深入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法律法规及政策导向基础上,开展中医诊疗和文化推广活动,逐步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当地认可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