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专题 > 第十一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兰茂《滇南本草》中儿科病证用药探析

2024-12-03 11:4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冯子豪  崔文英  徐闻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儿科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兰茂又名止庵,为“南滇医圣”,出生于明·洪武30年,即1397年,是云南嵩明人,原籍河南洛阳,其所著的《滇南本草》是我国重要的医学古籍,本文主要就《滇南本草》中记载的部分儿科病证相关的用药方法进行探析,如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水痘、小儿疳积等,为相关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部分思路。

  【关键词】兰茂;《滇南本草》;儿科病证;

  《滇南本草》由兰茂所著,兰茂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刻苦学习,酷爱诗文,博览群书,13岁时便通览经史,对医学、舆地等广泛涉猎,被当地人称为“小圣”[1]。《滇南本草》是兰茂留给世人的丰厚遗产,《滇南本草》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完成,《滇南本草》成书比《本草纲目》早了142年[2],有一篇简短的序:“余幼酷好本草,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留心数年,合滇中蔬菜草木种种性情,并著《医门擥要》二卷,以传后世。后有学者,切不可贪大利而泯救病之思。凡行医者,合脉理参悟,其应如响,慎之慎之!”兰茂有言:“余幼酷好本草”[3]。《滇南本草》中记载了270余种云南地区的主要药物,其中过半药物为首次记录在案[4]。兰茂因《滇南本草》名重后世,光耀杏林。本书中所载药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滇南本草》中包含儿科病证的用药[5],内容丰富,本文围绕《滇南本草》就其中儿科病证用药进行探析。

  1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是儿科诊疗常见病,本病患儿以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性质改变为主要特点,粪质多稀薄或呈水样,本病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会发生,尤以夏秋两季高发[6],本病的发生由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导致,外因如外感湿邪,内因则与脾胃虚弱、伤于乳食等相关,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脾胃受损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水谷不分,合污而下而发病[7]。

  鱼眼草产于云南、四川等多个地区,在亚洲广泛分布。生山坡、山谷、平川耕地等。《滇南本草》中记载鱼眼草,可治小儿脏腑积热,泻绿水者可将鱼腥草捣汁炖服,或捣汁点水酒注服。《滇南本草》中记载鹿蹄草可用于小儿泄泻、菌痢等治疗。牛尾参也是小儿泄泻治疗常用的一味中药,《中华本草》记载本药归脾、肺经,具有较好的健脾去湿功效,可用于脾虚食少、泄泻等的治疗。《滇南本草》记载本药为根入药,味辛,性温,可有效补中行气、调精养神,牛尾参五钱煮鸡肉或猪肉服用。鹿蹄草在《滇南本草》中也有记载,本药可强心,降压,舒张冠状动脉等作用。在小儿泄泻中也可采用,鹿蹄草可抗菌,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同时本药具有较好的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菱角,又叫菱。《滇南本草》中记载菱角味甘、涩、性凉。具有较好的和胃健脾,除烦止渴等功效。主治脾虚泄泻,同时在暑热烦渴,痢疾等疾病治疗中也具有较好的效果。应用于小儿泄泻治疗中,可将菱角用于食物烹饪,无菱粉糕、烧草菇番茄、菱烧豆腐等,发挥较好的食疗作用。茯苓属于真菌类植物,适应干燥、向阳、凉爽的环境,多寄生于马尾松、黄山松等针叶树的根部。茯苓性平,味甘、淡。可渗湿、利水、健脾。适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治疗中,《滇南本草》推荐煎服、丸服。《滇南本草》中记载遍地金有收涩之功,本药味苦、涩,性寒。可治日久水泻、久痢赤。《滇南本草》记载用乌梅一个,砂糖少许,加入遍地金,用汤煎服,可有效改善小儿泄泻。肾蕨在《滇南本草》中记载也可治疗泄泻,本药在我国多地均有分布,以块茎、叶或全草入药。《滇南本草》载有本药具有较好的清热利湿,解毒等功效。在肺热咳嗽、泄泻、痢疾等多种疾病中均可入药。

  2小儿惊风

  惊风是小儿常见病,也是儿科诊疗中较为常见的急性重症,表现为手足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具有发生突然,病情发展、变化快等特点[8]。可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类。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是导致慢惊风的主要原因,脾胃虚弱,抽搐症状不剧烈,在现阶段诊疗中较为少见,诊疗中以急惊风多见,多由高热引起[9]。“小儿之病,最重惟惊”,中医认为急惊风主要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相关,少部分由暴受惊恐导致[10]。

  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急性惊风多伴有痰、热、惊、风等证,《滇南本草》所载的本病治疗药物中,无慢惊风或急惊风之分。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滇南本草》中记载本药具有较好的祛风作用,可治小儿瘈疭惊风。地龙可清热定惊,通络平喘。《滇南本草》中地龙,又名蛐蟮。地龙五条,即洗白硃砂二分将地龙捣烂,入殊砂调服。可治小儿急热惊风,手足瘈癍。小儿急惊风伴流涎、抽搐等症时,可以采用白沙蚓、地龙治疗,可有效熄风、镇惊、解痉。中药抽筋草别名伸筋草,《滇南本草》中记载记载本药味微苦,性凉,入肝经、脾经。可用于小儿惊风治疗,与地精草、地豇豆、五叶草的配伍后煎服。小儿急惊风患儿出手足抽搐外,伴有角弓反张等症状,可以手足抽搐蹬摇者,可用芸香草水煎,点水酒服。天天茄,味甘、苦,性大寒。《滇南本草》记载本药可治小儿风热、小儿风邪、热症惊风等。万寿菊的花、叶均可入药。花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平肝化痰等功效,可用于小儿惊风治疗中,与此同时在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百日咳等病症中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滇南本草》中记载紫薇的花、叶、根、茎皮和根皮均可入药。其中紫薇花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在小儿惊风诊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紫薇叶可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紫薇根可清热利湿,紫薇皮也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功效。迎春花的花、叶、根均可入药。其中花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叶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根可清热熄风,可用于小儿惊风治疗。

  瓜果在《滇南本草》中也常用于疾病治疗中,如冬瓜,《滇南本草》记载冬瓜,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肺二经。具有较好的润肺清热、止咳利尿等功效。治痰吼气喘,姜汤下,可治小儿惊风。急惊风伴发热可采用枇杷果,《滇南本草》中记载枇杷果性平,味甘,入肺,具有较好的解肺热功效。惊风伴咳嗽吐痰可以采用钱麻治疗,《滇南本草》中将钱麻成为大钱麻、梗麻,《云南中草药》中则成为荨麻、蝎子草。《滇南本草》记载本药苦微辛,微寒。可煎汤内服,0.5~1两,也可捣汁饮。《滇南本草》中载有“吐痰,消痰下气。”

  3小儿水痘

  水痘是小儿常见病,属于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皮肤出疹、结痂为主要特征,本病四季中均有发生,多见于冬春两季,尤以6~9岁儿童多见,容易出现爆发流行的情况[11]。绝大部分患儿患病后的病情和缓,而存在免疫缺陷、实施免疫抑制干预的患儿病情普遍较为严重。我国中医学中关于小儿水痘的记载,始见于《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由钱乙所著,“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疹论》中对水痘进行了命名,“其疮皮薄如水疱,破即易干,谓之水痘”[12]。中医认为水痘的发生与邪毒经口鼻入体,上犯于肺,下郁于脾相关,邪毒内蕴于肺脾。《滇南本草》中记载了治疗小儿水痘的多种中药,多为解表药,如麻黄、葛根等可预防小儿痘疹发作,《滇南本草》中记载的升麻汤这一成方,由升麻、干葛、桔梗、薄荷、前胡、栀子、炒牛蒡子、川芎、甘草等配伍而成,具有较好的疏风散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升麻、葛根可发表透疹。《滇南本草》中记载山稗子,味甘、壳涩、根叶苦涩,山稗子的种子具有较好的透疹利水、补中止咳等功效,可用于麻疹、水痘等治疗。《滇南本草》中记载山稗子五钱,可靠煎汤点水酒服。《滇南本草》中记载五叶草味辛、苦,性温。可通行十二经络。适用于痘、疹等症治疗。《滇南本草》中针对水痘痘口溃破难愈者,采用臭灵丹叶外敷,本药性寒、味苦,可清热解毒。小儿水痘消退后可能会留有痘斑,可采用红蓝花干预,可稀痘疹的同时,化痘斑。

  4小儿疳积

  疳积也称疳疾,在5岁以下儿童中较为常见,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相关,本病患儿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生长发育异常等情况[13]。本病的发生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不调或疾病因素相关。病位在脾胃,脾胃失健,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形成疳积。中医常用肥儿丸、八珍汤等治疗。鸡内金是包括《滇南本草》在内多个医典推荐的治疗小儿小儿疳积的药物,《中国药典》中记载本药性平,味甘,归脾胃经等,可健胃消食,适用于呕吐泻痢、小儿疳积等症。《滇南本草》中记载本药宽中养脾,消食磨胃,可治痞积疳积。《要药分剂》中记载鸡内金能入肝除肝热,入脾消脾积,适用于食积不消、小儿疳积的治疗。山土瓜也可用于小儿疳积治疗,《滇南本草》记载本药味甜,性平,无毒。具有较好的补脾,解胃热,宽中等作用。土瓜皮点水酒煎汤服,治膀胱偏坠。红土瓜三钱,水煎服,可治小儿疳积,疝气。菊花参也可用于本病治疗,又名金钱参,《滇南本草》记载“形似菊花,贴地而生”味甘,无毒。煮鸡食可补血。煮猪肉食可补肾。煮羊肉食可补气。金钱参五钱嫩母鸡一只,水煮烂服之,或不用鸡,水煎,用童便点亦可。

  5小儿风热

  小儿风热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咳嗽等为主要表现,是各年龄段儿童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高发,绝大部分患儿可自愈[14]。小儿风热责之内因与外因。内因与饮食不当,如乳食积滞、嗜食肥甘、痰湿阴虚体质等相关,内有蕴热,久积成毒,外因则与卫外不固,腠理开泄,风热风寒邪气内侵化热相关。外感引动内热,正邪交争,阴阳不济而热作[15]。《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记载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抗病能力较弱。《滇南本草》记载天天茄可治疗小儿风热,本药味甘、苦,性大寒。今滇中多有。主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本草图经》中记载本药“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滇南本草》中记载本药可治小儿风热。《滇南本草图说》也记载本药能够治疗小儿风邪。龙葵也是《滇南本草》中记载治疗小儿风热的药物之一,又称乌归菜、野茄子。味苦、微甘,性寒,归肺、肝、胃经。《新修本草》中记载龙葵“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本草纲目》中呈龙葵可消热散血,压丹石毒。《滇南本草》中记载龙葵:“治小儿风热……祛皮肤风热”。升麻甘辛微苦,性凉。入肺、脾、胃经。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滇南本草》中记载本药不仅可以治小儿痘、痧疹,还可用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治疗中。《滇南本草》中记载金银花具有较好的清热,解诸疮功效,性寒、味甘,归肺、胃、心经。适用于小儿风热治疗,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可以将.金银花、菊花、薄荷按3:2:1配伍后,沸水闷泡代茶饮,也可用于小儿外洗,发挥较好的清热功效。将金银花、菊花、粳米加水煮粥,可有效疏散风热。

  6小儿丹毒

  丹毒在婴幼儿中较为多见,以局部皮肤损伤如臀部湿疹、局部带状疱疹等常见,外邪热毒侵袭继发感染而发病。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胎火余毒相关,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16]。《滇南本草》中记载马齿苋可应用于小儿丹毒治疗,本药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性寒味酸,归大肠经、肝经。可有效解血液、大肠热毒。《滇南本草》中记载本药:“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滑肠,消积带,杀虫,疗疮红肿疼痛。”本药通过散血消肿,解毒功效,适用于小儿丹毒治疗。鸭跖草也可用于小儿丹毒治疗,本药性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本草拾遗》中记载本药“主寒热瘴疟……小儿丹毒,发热狂痫。”《滇南本草》中记载本药可有效补养气血,通过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丹毒治疗。

  7小结

  兰茂搜罗的云南当地各种药物的用途、药效和医技经验进行整理汇总,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最终完成了《滇南本草》这一被后世广泛传阅的医学专著。在我国中医学中,《滇南本草》占据了极为特殊地位,本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著作,也是云南民族医学知识的集合,在《滇南本草》著作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医药文化的交融,因而《滇南本草》也对云南中医学、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影响。本文对《滇南本草》部分儿科病证的药物进行了探析,但仍有诸多药物尚未罗列,同时《滇南本草》重视“药食同源”治疗小儿病症,需要在未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李茜,熊娇,常琦琦,等.刘以敏教授应用《滇南本草》中药物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13):83-85.

  [2]杨林芬,都德标.理论·方法·路径:社会记忆视域下的《滇南本草》编纂研究[J].山西档案,2023(03):97-103.

  [3]黄子彦.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云南中医药大学,2021.DOI:10.27460/d.cnki.gyzyc.2020.000115.

  [4]吕峰,左早雪,田瑛琪.虚拟现实技术在古籍《滇南本草》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中信息表现形式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13(09):15-17+21

  [5]黄莺.本草类书籍与《滇南本草》历代药图演变评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2,45(02):28-32+40.DOI: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2.007.

  [6]Jing W,Yue L,XiaoYa S,et al.Exploring dynamic chan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GF-β1 and MUC1 in human breast milk,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infantile diseases.[J].Translational pediatrics,2023,12(6).

  [7]蒋雨琪.参苓白术散加味穴位贴敷联合温中健脾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23):29-32.

  [8]高艳丽,郑玉艳,刘子美.运脾颗粒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慢惊风的效果研究[J].系统医学,2024,9(05):181-183.

  [9]易伟清,胡小英.新安医家程云鹏《慈幼筏》“内风”立论治疗小儿惊风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05):898-900+929.

  [10]伍超,黄志鸿,陆珊,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儿清热化积散治疗小儿急热惊风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1,21(07):769-775+779.

  [11]黄敏.自拟祛痘方内服外洗联合抗病毒治疗小儿水痘(邪炽气营证)的疗效及对临床症状、血清CRP、TNF-α、PCT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2,40(03):72-75.

  [12]张文聪,周春焕.中药外洗方联合西药治疗小儿邪犯肺卫型水痘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5):87-90.

  [13]杨欢.胃蛋白酶口服液联合肥儿疳积颗粒治疗小儿腹胀伴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1,41(10):44-45.

  [14]王沁怡,陶黎梅.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方对风热闭肺证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Th1/Th2、Th17/Treg细胞因子影响[J].中国药师,2024,27(03):440-446.

  [15]沈璐璐,陈烨,徐小燕.疏风散热化痰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夹痰证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4,31(01):61-63.

  [16]叶铭达,胡炜圣,魏开建.从“邪伏三焦募原”理论辨治丹毒理论探骊[J].亚太传统医药,2024,20(02):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