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专题 > 第十一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景明推拿学术思想探析

2024-12-03 10:5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刘金宸

(玉溪市中医医院,云南省玉溪市 653100)

  摘要:景明教授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医疗卫生人才”专项人才,云南省名中医、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重点学科针灸学学术带头人,首届兴玉名医。导师从事推拿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脊柱病和脊柱相关疾病,重视脊柱的整体观念与筋骨结构失衡与平衡观念和肝肾调治治疗筋骨病,强调筋出槽、骨错缝[1,2]的筋骨结构力学紊乱病理状况,依据《医宗金鉴》中的“摸、接、端、提、推、拿、按、摩”[3]正骨八法,尊崇东方柔性正骨移骨筋病学说。在诊断治疗脊柱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时,以“诊、调、顺”三步诊疗策略和“撤、领、整、纠”[4]四步正骨为要诀治疗脊柱病及脊柱相关类疾病。并独创出了瞬间复位法、拳弹压法、点按“九戒”调神法、封腰补肾健骨法和疏肝调筋法等许多独具特色的推拿手法,余有幸跟师学习10年,见证了老师推拿治疗一些疑难病立起沉疴之效,老师言传身教,颇为受益,笔者结合自身跟师的心得体会,现将导师推拿学术思想探析如下。

  关键词:景明;学术思想;推拿手法

  1.强调脊柱的整体观和筋骨结构的失衡与平衡观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景明注重中医整体观念以及筋骨结构失衡与平衡的观点。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呈现出独特的个体特性。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在生理学上的相互协同、病理学上的相互影响[5]。推拿学作为中医学的关键构成部分,在诊断和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时,需注重整体观念的运用。在推拿学领域,整体观念在中医学的认知与疾病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关注人体某一部位的病变可能源自其他部位的病变或对其他部位产生影响[6]。因此,重视脊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诊断和治疗,全面了解疾病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注重局部问题,也要考虑到整体状况。针对脊柱相关疾病,应采取上下同治的策略,如颈胸、胸腰、骨盆、腰椎、髋膝等部位的协同治疗,甚至包括颈胸腰椎、骨盆上下部位的联合治疗。骨骼发生相对或绝对的错位是人体筋骨力学紊乱的一种表现,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以直立状态为主,其身体部位有垂直重力线、承重线和其他骨骼传导力线的平衡,这种平衡依靠筋的生理作用来实现,如果维持关节平衡力的软组织出现病理变化,在关节区域,力线可能出现断裂或方向发生转变,这会导致维持人体局部及整体结构的力学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肢体结构失衡。人体骨关节力学结构异常,维持骨关节稳定及促进关节活动的动力源软组织会发生变化,同时产生代偿性异常应力以保持平衡,这种异常应力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筋骨结构失衡。调筋和正骨是维护筋骨平衡的关键手段,对于解决筋骨失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诊、调、顺”三步诊治之法与“撤、领、整、纠”[4,7]四步正骨要诀

  (1)“诊、调、顺”三步诊疗之法

  诊:诊断过程是对疾病进行细致诊疗的重要环节,它强调通过主要症状询问、仔细体检、辅助检查互相结合来把握病因。特别关注在手法治疗前、中、后对筋骨结构的触诊,以及触诊辨筋、找结等方面在诊疗过程中评估、分析和评价手法的运用。调:通过优化异常骨骼结构,调节局部与整体的力学平衡,消除代偿应力,保持筋骨协调。顺:作为手法治疗的核心,促使筋复槽、骨合缝,以达到“骨骼坚固、筋肉柔韧,气血调和”的目的。

  (2)撤、领、整、纠”四步正骨要诀

  撤除:去除结构间(关节)纵向顶推与横向雍聚之力。骨骼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例如寰枢关节的位置、尾骨的走向、跟骨的方向定位以及足弓的高低等。整:在整体观念的引领下,对局部与整体骨架及相关软组织的力学结构进行综合调整和优化。纠:针对主要症状或明显异常局部位置的骨骼结构进行调正。在整个疗程中,医师需全神贯注,以手指仔细探测皮下肌肉的柔韧度、骨骼间排列结构、“筋结”等,做到“手摸心会”。同时,指导患者自然放松,配合呼吸,调节身心状态。

  3.筋骨并重,以封腰补肾健骨、疏肝调筋为法

  脊椎疾病与脊椎相关的疾病绝对存在骨错缝,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筋出槽”引起“骨错缝”[8],中医认为,人体脊椎的运动依赖于筋和骨的协调运动,才能保持脊椎的力学平衡,筋与骨在生理上有着紧密的联系,筋的主要功能是联属关节,连载着形体,当筋膜受伤时,可能导致骨缝之间的位置交错,反之,骨缝的错位也可能影响筋的正常生理位置,从而引发筋的损伤[9]。脊柱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脊柱本身结构与椎旁软组织的共同作用;在治疗过程中,理筋与整复在功能上是相互依赖的,柔和、深透的手法对损伤的组织是一种良性调节,具有消炎、止痛、改善微循环等功效,从而使受损组织得以恢复,理筋可以让痉挛的软组织充分放松,对于整复技术的成功非常重要,大大提升了整复的安全性,整复手法同样具有缓解紧张的软组织的作用。景明对于中医筋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给予以高度关注,主张以治疗骨骼为基础,通过补肾健骨来达到治疗效果。同时,景明重视中医筋骨理论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强调治骨以补肾健骨为主,治筋以调筋为主,治骨当治筋。

  在中医学说中,肾脏被认为是精气的储藏器官,而精气又能够转化为髓。髓既存在于大脑,又存在于骨骼中,当其存在于大脑时,被称为脑髓;当其存在于骨骼时,则被称为骨髓。骨骼依赖髓以获得营养和滋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提到:“肾负责骨髓的形成”,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又指出:“(肾精)充满于骨骼之中”,而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中则阐述了:“肾主管身体内的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着:“五脏为身体强健之基础。”…………腰者,肾之居所,患病时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是筋之府,不能久行,走则偻附,筋将疲倦;脑为髓之海,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它会变得脆弱,一旦开始行动就会摇晃,导致骨骼变得疲惫。景明提出,肾脏是骨骼生成的关键,而其内部的髓液贯穿腰椎经脊柱至大脑,使得大脑成为髓液的汇聚之地。同时,肾脏储存五脏的精华,当肾精充足时,骨髓得以得到充分的滋养,从而使骨骼更加坚固有力[10,11]。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的转变,人们常常长时间坐着、站立或过度劳累以及思虑过度,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肾精亏损、骨髓化源缺乏,进而无法有效地滋养骨骼。精血相互生成且源自同一,当肾精亏损时,进而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血缺乏。由于气血无法充分到达全身各处,因此引发疾病。因此,筋骨疾病表现为腰膝疼痛、肌肉无力,椎间盘退化导致关节僵硬不灵活,容易引发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驼背畸形和脊柱侧弯。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骨质疏松乃至骨折。腰部是肾脏的所在地,其内蕴藏着肾脏的精华之气。这股力量自腰椎直达大脑,经过背部和颈部,最终到达大脑,持续为脊柱和大脑提供营养。景明强调以补肾健骨为核心,采用“封腰补肾”开源之法强健腰肾,激发肾中精气,促进全身气血畅通,实现濡养筋骨的作用。

  筋骨疾病主要累及的是“筋”,现代医学的肌肉归属为中医的筋,肌腱归属为筋,筋膜归属膜筋,骨膜归属为束骨筋。中医学认为,筋骨病主要病变多为筋伤、筋急、筋萎等,而“筋”和五脏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筋为肝所主。《素问》说:“肝主身体之筋膜[12]”、“肝…………其充在筋”。《灵枢•九针论》阐述:“当肝气血充盈,筋膜得以滋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相反,若肝气血不足,筋膜失去滋养,则筋力衰弱,运动受限”。《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经脉别论》阐述:“食物在胃中消化,精气散布于肝脏,淫气贯穿筋骨”。由于精血共源,肝脏储存血液,主宰筋骨[13,14],贮藏血液,调控血量,使精血滋养筋骨,从而增强筋骨的弹性与柔韧性,保障肢体关节运动正常,并确保筋骨之间的平衡。在治疗过程中,理筋与正骨并重,治筋主要采用理筋、松筋、调筋等方法。景明强调以调筋为核心,注重疏肝调筋在筋骨疾病中的应用,通过抻按足少阳经筋和按揉肝胆经穴位来疏肝胆经气,从而达到疏肝调筋的作用。调整脊柱力学失衡的核心在于调节筋骨关系。依据《内经》中“守筋治疗”原则[15],只有将理筋与整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整脊柱力学上的失衡,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实现“骨正、筋柔、气血调和”,维护脊柱生理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及预防复发的目的。

  4.论治之道,调神为要

  景明在推拿治疗实践中,他高度重视对患者情绪状态的调整,认为推拿的核心要素便是“神调”。所谓“神”,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显表现,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关键要素[16]。《灵枢•天年》篇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在治疗过程中,推拿通过手或其他肢体部位直接与患者进行身体接触,作为一种治疗性接触行为。这种治疗性接触方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融入了精神、心理和情感等多种因素。同时,它依赖于机体的神经生物调节机制来发挥效用。因此,推拿疗法不应仅视为一种物理刺激或外部治疗手段,而是应被认为是一种心理调节与干预的方式。基于此,景明自创了“九戒穴”推拿技术,用以调节精神状态。在每次推拿治疗过程中,他都会先对“九戒穴”进行按压,以促使患者心神平静,随后再运用其他手法进行治疗。医患互动交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既是治疗过程中的基石,也是提升临床效果的关键。正如清•高士宗所言:“以我之神,合彼之神,得神者昌,固治神为先”。医者将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的思路与患者沟通、充分协同,患者能够认识自身疾病情况,才能与医者有效配合,双方建立互信,身心调和,共同抗御病邪。

  综上,景明教授学贯古今,重视推拿理法方术的总结和创新,吾辈应谦虚求索,精研继承其学术思想,为推拿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於浩,马勇,郭杨,等.从筋骨理论探讨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机与手法治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8):4194-4196.

  [2]沈重庆,林斌强,罗莉苹,等.“筋骨劲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指导意义[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3):77-79.

  [3]张宽.燕京地区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4]AMOS MAO TAIZHI(毛泰之).基于道家思想文化的柔性正骨技术体系构建[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

  [5]王宁,雷龙鸣.中医整体观念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及其应用举隅[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03):76-77.

  [6]关德斌,范志勇,冯海军,等.查和萍教授治疗脊柱和脊柱相关疾病的整体观[J].陕西中医,2009,30(08):1037-1038.

  [7]李春玲,潘奇林,余洋.柔性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51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02):91-92.

  [8]王明杰,韦坚,王悦良,等.国医大师韦贵康论治脊柱与四肢关节病诊疗体系的内涵和特色[J].广西中医药,2021,44(01):44-47.

  [9]张吉,邵长丽,夏惠明.夏惠明老师以经筋理论为指导治疗腰腿痛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03):1-3.

  [10]刘源香.髓的中医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13.

  [11]王智民,郑洪新.中医“肾主骨”之理论内涵及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07):1553-1554.

  [12]陈朝晖.《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论文,2009.

  [13]李西海.筋骨中和的理论渊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2):683-685.

  [14]郝小刚,周国徽,闫宏旭,等.基于肝肾理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J].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12-1415.

  [15]刘金宸,王孝艳,景明,等.恢刺阳陵泉配合关刺治疗肩周炎的理论基础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88):76,78.

  [16]任海燕.《内经》中“神”的内涵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16.

  [17]崔卓,师宁宁.基于中医调神理论浅析推拿的心理调节与干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07):1-5.

  作者简介:刘金宸(1985.01-),男,汉族,籍贯:贵州贵定,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推拿治疗脊柱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594079552 qq.com;电话:15969545727

  通讯作者:景明(1967.03-),男,汉族,籍贯:云南玉溪市,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推拿治疗脊柱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j_m126 126.com;电话:13987706978

  基金项目:1.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医联合专项面上项目,名称:基于“氧化应激和PPAR信号通路”探讨压弹法对家兔骨骼肌损伤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01AZ070001-150);

  2.玉溪市中医医院科技计划项目一般项目,名称:基于肌骨超声技术探讨压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机制(项目编号:2021005);

  3.云南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后备)人才培养项目(云卫中医发展发〔2021〕1号)。

  摘要:景明教授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医疗卫生人才”专项人才,云南省名中医、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重点学科针灸学学术带头人,首届兴玉名医。导师从事推拿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脊柱病和脊柱相关疾病,重视脊柱的整体观念与筋骨结构失衡与平衡观念和肝肾调治治疗筋骨病,强调筋出槽、骨错缝[1,2]的筋骨结构力学紊乱病理状况,依据《医宗金鉴》中的“摸、接、端、提、推、拿、按、摩”[3]正骨八法,尊崇东方柔性正骨移骨筋病学说。在诊断治疗脊柱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时,以“诊、调、顺”三步诊疗策略和“撤、领、整、纠”[4]四步正骨为要诀治疗脊柱病及脊柱相关类疾病。并独创出了瞬间复位法、拳弹压法、点按“九戒”调神法、封腰补肾健骨法和疏肝调筋法等许多独具特色的推拿手法,余有幸跟师学习10年,见证了老师推拿治疗一些疑难病立起沉疴之效,老师言传身教,颇为受益,笔者结合自身跟师的心得体会,现将导师推拿学术思想探析如下。

  关键词:景明;学术思想;推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