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专题 > 第十一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次髎穴断面影像解剖分析

2024-12-03 09:49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王斌  胡锦波  王顺梅

(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分析次髎穴磁共振影像断面解剖结构,提升对次髎穴解剖结构及针刺深度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择41成年志愿者,用磁共振仪采集次髎穴的断面图像,对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并测量针刺深度。结果:次髎穴进针层次,磁共振断面影像解剖与既往大体标本解剖的观察结果一致。左、右次髎穴针刺深度,平均分别为4.1±1.0 cm、4.1±0.9 cm,该深度与体质量指数(BMI)、体重显著相关。结论:磁共振断面影像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次髎穴的解剖结构、层次和毗邻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次髎穴的解剖结构和进针深度,更好地指导临床针刺操作。

  关键词:次髎;穴位;解剖;磁共振

Image anatomical analysis of Ciliao acupoints

WANG Bin,HU Jinbo,WANG Shunmei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 of 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ross-sectional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Ciliao point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o a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acupuncture depth of Ciliao points,and to better guide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 Forty-one adult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and cross-sectional images of the Ciliao point were collec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o analyse its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to measure the depth of needling.Results At the level of needle insertion at the Ciliao point,magnetic resonance cross-sectional imaging of the anatomy wa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gross specimen dissections.The average depths of needling at the left and right Ciliao points were 4.1±1.0 cm and 4.1±0.9 cm,respect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BMI)and body weight.Conc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truly and accurately reflect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hierarchy and adjacency of the Ciliao point,which can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point and the depth of the needle,and better guide the clinical acupuncture operation.

  [KEY WORDS]Ciliao;Acupoints;Anatom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编号:81960905

  作者简介:王斌(1964-),男,教授,研究方向:穴位影像解剖

  次髎(Cìliáo,BL32),位于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与相邻的上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次髎穴是临床常用穴位,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和腰骶、下肢病证。次髎穴单穴主治的优势病症为痛经、分娩镇痛;配伍腧穴主治的优势病症为痛经、尿失禁、尿潴留、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1]。

  次髎穴的应用解剖基础,目前文献资料较多,研究比较深入,但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次髎穴断面影像解剖的分析未见报道。本研究用磁共振采集次髎穴断面影像,分析解剖结构与层次,测量针刺深度,提升对次髎穴解剖结构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资料和方法

  1.1测试对象41位成年志愿者,男20例,女21例,年龄19岁-36岁,健康,无脊柱侧弯、脊柱畸形等影响测试结果的疾病。志愿者主要为大理大学的师生。志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项目研究通过大理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1.2磁共振扫描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在第2骶椎棘突处进行水平断面扫描,厚度4mm,层间距1mm,FOV300mm×300mm,翻转90/T10,NEX2.0,TR3000ms/TE126ms,见图1。

  1.3穴位定位次髎穴正对第2骶椎骶后孔,见图1箭头所指处。该例志愿者男性,24岁,身高166 cm,体重59 kg,体质量指数21.4 kg/m2。

  1.4解剖结构分析及深度测量在采集到的次髎穴横断面图像上,对邻近穴位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标注解剖名称,见图1标识。测量次髎穴针刺深度,针刺深度为皮肤至竖脊肌前缘的距离。

图1次髎穴横断面(第2骶椎棘突)

  1.5数据统计分析

  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2结果

  2.1次髎穴解剖结构与层次次髎穴磁共振影像的断面解剖结构见图1标识。左右次髎穴直刺时的解剖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第2骶后孔。在次髎穴平面,主要组织器官是第1、2骶神经,髂外动脉、静脉,乙状结肠,回肠。

  2.2次髎穴针刺深度测量在次髎穴横断面图像上,依据磁共振影像的比例尺,测量左右次髎穴的针刺深度,即皮肤至竖脊肌前缘的深度。次髎穴针刺深度测量统计结果见表1。男女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身高、体重大于女性(P<0.01),男女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次髎针刺深度值,男性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的左、右次髎之间针刺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按体型统计的次髎穴针刺深度以体质量指数(BMI)作为衡量体型胖瘦程度的依据,衡量标准为[2]:小于18.5为体重过轻,大于等于18.5、小于24为体重正常,大于等于24、小于28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不同体型次髎穴针刺深度测量统计结果见表2。

  注:体型肥胖与体型过轻组例数过少,仅对例数较多的体型超重组与正常组相比,1)P<0.01。表明次髎穴针刺深度值,体型超重组显著大于体型正常组。

  2.4次髎穴针刺深度与身高、体重、BMI的相关性。次髎穴针刺深度与身高、体重、BMI的相关系数见表3。可以看出,左、右次髎穴针刺深度与身高相关性不显著,与体质量指数(BMI)、体重之间显著相关,即左、右次髎穴针刺深度与体型胖瘦明显相关,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越大,次髎穴针刺深度值越大。

  3讨论

  次髎穴为八髎之一,其定位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篇》:“八髎在腰尻分间”,指出八髎穴在腰骶骨缝隙之间,但具体位置不详。《针灸甲乙经》明确了八髎穴的具体位置,其中次髎穴在“在第二空夹脊陷者中”。国家标准[3]次髎的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并注明:髂后上棘与第2骶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凹陷处。因骶后孔变异率较高[4],不易确定次髎穴的位置,因此采集磁共振断面影像时,以便于磁共振设备识别定位的第2骶椎棘突作为采集断面的依据。

  邵水金[5]通过大体标本研究,次髎的层次解剖是: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第2骶后孔。与磁共振断面影像观察到的解剖层次一致。邵水金认为次髎穴若深刺,可穿过骶后孔,达骶前孔,刺中第2骶神经本干,产生强烈的触电感。有观点认为八髎穴进针要深,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进针较深才能触及经由骶孔走行的骶神经,从而对骶神经产生刺激,产生疗效[6]。但骶前孔与骶后孔亦并非垂直相对应,需呈一定角度进行针刺,使临床深刺入孔极为困难[7]。因此次髎穴直刺较为安全,进针会被骶骨阻挡。即使呈一定角度深刺骶前孔,也应控制深度,不宜刺入盆腔,以免损伤脏器。

  次髎的针刺操作,一般界定为直刺1-1.5寸[8]。以毫针针身长度衡量,1-1.5寸约2.5-4.0 cm。严振国[9]认为深刺1.2寸以上,针尖可刺中第2骶后孔。现代影像技术的优势是可以测量人体结构的大小和距离,且准确性较高[10]。依据比例尺测量41例志愿者左、右次髎穴针刺深度,相当于直刺深度,皮肤至竖脊肌前缘的深度分别为4.1±1.0 cm、4.1±0.9 cm,该深度约为到达骶后孔的深度。实际测量的深度与常规界定的针刺深度深度相吻合,次髎的针刺深度与体质量指数(BMI)、体重显著相关,个体差异较大。

  次髎穴的主治病证与其解剖位置密切相关。第2骶神经的前后支分别从第2骶前孔与骶后孔穿行,第2骶神经前支是构成骶丛的一部分,是构成坐骨神经、盆内脏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股方肌神经、闭孔内肌神经、梨状肌神经以及支配肛提肌、尾骨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神经的一部分[11]。因此刺激八髎穴可以直接刺激浅部和深层的神经纤维,通过对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的刺激作用调节盆底部脏器功能[12]。

  通过对次髎穴磁共振影像解剖的分析和测量,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次髎穴的解剖结构和进针深度,更好地指导针刺操作,对针刺临床实践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子临,刘志顺.基于数据挖掘浅析次髎穴主治病症及配伍规律[J].中国针灸,2022,42(04):459-463.DOI:10.13703/j.0255-2930.20211106-k0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S].2013.

  [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经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2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26

  [4]周惠芬,丁曙晴,丁义江,等.八髎穴(骶后孔)定位、测量与取穴方法研究[J].中国针灸,2013,33(8):703-707.

  [5]邵水金.腧穴解剖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50.

  [6]王燕丽,王麟鹏,沈建武,等.八髎穴临床取穴和操作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0,26(14):128-131+137.DOI:10.13862/j.cnki.cn43-1446/r.2020.14.033.

  [7]李伟正,白田雨.基于三维成像技术探讨次髎、中髎深刺进针点的确定方法[J].山东中医杂志,2024,43(04):389-394.DOI:10.16295/j.cnki.0257-358x.2024.04.011.

  [8]沈雪勇.经络腧穴学(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03.

  [9]严振国.全身经穴应用解剖图谱[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128.

  [10]胡锦波,董莉,黄静,等.肾俞穴解剖结构再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06):27-30.DOI:10.19917/j.cnki.1005-0779.022108.

  [11]朱长庚.神经解剖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35.

  [12]白田雨,李伟正,殷亮,等.基于针刺后CT三维重建下的女性八髎穴针刺方法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2022,41(09):930-936.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22.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