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弢(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二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泌尿系结石是当代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中医药治疗范畴里的常客。但是,泌尿系中的肾脏和膀胱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肾臓、膀胱就是完全相应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要怎样把传统理论和现代知识结合起来,怎样正确利用现代检查的技术与资料,来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关键要先从中西医理论分类模式的差异开始比较、分析其异同,把不同的概念和对象分别归属到应去的位置,不要比附、错乱、迁移。如此,在保证中医理论完整性、系统性的同时方可以有效嫁接西医知识体系,不至于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从而才能提升中医理论自身的指导性,提高临证诊治的准确度和疗效。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医病位;基础理论
众所周知,中医临证处方时必须遵循中医的理论原则和诊疗模型,我们不可能按照血常规中血象的高低来处以清热解毒方药,不可能按照B超检查的胆囊炎而处以清热利胆,不可能根据心电图的结果来为心率不齐处方,不可能按照那些掌纹、指纹诊断得出的西医病名来处以中医某证某方。假如一个病人就诊时只告诉医生他是什么什么西医疾病,而不配合提供医生四诊的内容,那么中医就不可能完成一次正规而完整的诊疗。也就是说,即便是现代科技及检查手段的结果,如果不能纳入中医的理论分类体系(三阴三阳、臓腑五行,气血津液、四诊八纲等),那么中医的理法方药规律将不接纳它作为辨证要素,反而引起知识的负迁移,干扰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无法有效利用现代知识。例如,我们往往把泌尿系结石的西医病位肾-输尿管-膀胱对应于中医理论中的肾臓-膀胱,不但中医内科学中系统归类属于肾膀胱病证,阐述病位时也标明病位在肾、膀胱,[1]这样就会导致药-证矛盾或者思维受限而影响治疗。以下即以泌尿系结石的中医病位试析:为什么中医定位需要从中医的角度讲五行,而不能从西医的视角简单的借用解剖学。
1、泌尿系结石的中西医疾病分类
西医对于泌尿系结石的病理机制尚未清楚,有多种假说,肾钙化斑、过饱和结晶、结石基质、晶体抑制物质、异质促进成核学说是结石形成的基本学说。[2]即是说肾脏、输尿管、膀胱虽然是结石形成的部位,却不是这些部位本身的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没有原因就没有对因治疗,所以内科学中并不收录此病,因为西医只能处理结石这个病理产物,并不能解决结石产生和复发的问题。而发病时的部位因为指出了一个坐标,那么这个病在分类上就归于此分类系统。这是以解剖为指导思想的分类,西医学疾病分类基本准此。中医学的分类却不是以解剖为标准,而是以症状为病名,以五行属性为分类。任何疾病最关键的是病机,是“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病名只是一个称呼上的方便,之所以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核心即在于此。全身的各个脏器皆可以分五行,而全体五行的综合就是五臓的五行。这是中医与西医理论的根本区别之一,直接关系到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思维。比如我们一般的教科书都认为石淋之病机要么是膀胱气化失司,要么是肾气虚弱,以至于形成湿热下注的情况,并伴随多重兼症,呈现虚实夹杂或纯虚之证。一般处置或者是”八正散“之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精华本》石淋条下方剂有一半属此),或者是”六味丸“之类方。如此,我们很容易把中医的肾-膀胱和西医的肾-膀胱等同起来,在做讲授、做诊治、做科普时脑海中不能分清二者之区别,不自觉的从属于西医的思维模式,使中医自身的思维方法萎缩、变味。
2、中医分类模式下的石淋属性分类
2.1 从五行分类看结石产生的病理性质
中医的五行分类和中国文化中的五行运用是不一样的,主要是以华族所处地域的时空模型所展现的特性来分类自然万物,体现的是其间能量运动、转换的状态及规则。五行中木主生、火主长、土主化、金主收、水主藏,不但与中国的地理气候特点相符,也和一个地理区域(平原、盆地)的方位地理气候特点相符;同时从相应的季节分属上、物性分别上清楚的展示了五行的内涵:万物复苏于第四纪大冰期,由寒水之藏的“启封”开始生命繁衍的循环;生物在水的滋养下开始萌发“生机”,植物生长,万物“风”[3]动,基础食物链初步形成(木);然后万物繁茂成形,物质间转化开始,水液循环进行(火);之后万物精华得以凝聚成实,能量耗尽,随之凋落,转入肃敛(金);能量精华必须藏蓄,为下一循环做准备(水);大地地气(土)支持天气变迁,融合并支撑各种变化与力量,这是所谓大循环;而四季变迁的小循环更已广为人知。而不论大小循环,其中凡是分泌的、结实的、排泄的掌控力,凡是符合收敛肃降杀厉之性的这种能量运行方式均属于肺金。泌尿系结石正是于代谢分泌过程末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控制端正是肺金所属,这是最高一个层次的五行肺金内涵,不理解这个内涵就很容易把五臓简单化为五脏。
下一篇:没有了